[关 键 词] 语文课堂;教师;“慢”动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8-0087-01
当今社会,重在讲究效率,好像“慢”已经成了“懒惰”的代名词。《读者》文摘有篇文章提到了“秒读”这个词,有一本书叫《0.5秒决定你的人生》,岂不知一味地追求速度,会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对于语文课堂而言,“加速”更是苦了教师,害了学生!现在的语文课堂,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PPT内容动辄几十页,只能听到语文教师的侃侃而谈,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记得几幅色彩鲜艳的图片,其他的不知所以然。孩子需要慢养,教育更不能着急,课堂更不能成为展示的讲台,只追求速度和眼花缭乱。如果一节语文课是一部电影,我们需要一些“慢”动作。
一、教师上课的心态要平和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栽培作物,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工业和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是快节奏、大容量、流水线的,而农业要“不违农时”,是需要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的综合作用的,,它是一个慢的过程。
中职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纪律意识也需要加强。如果面对这样的学生,着急就有用的话,那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哪有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其用速度拉垮学生的信心,不如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因材施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只有做好长期积累的准备,不要计较一节课的得失,学生才能打好基础,厚积薄发。
二、教师上课的语速要控制
教师总是想在有限的课堂内告诉学生更多的东西,一堂课的时间无法延长,只好加快语速,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个喋喋不休的语文教师!
学生是课堂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把语速放慢,课堂讲授内容会更清楚,讲课的用词也越来越准确。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很多,放慢语速并不影响一堂课的容量。因为语速快会影响大脑的思考,大脑思考的内容跟不上加快的语速,就只能重复讲课内容,不会有新内容的产生。放慢了语速,反而可以少说或不说重复的内容,授课更加精炼。慢语速带来了好效果。
三、教师上课过程要等待
(一)提问等待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技巧很重要,但是等待学生慢慢思考的过程更重要!教案上准备的问题往往在实际的课堂上,第一个问题就卡壳了——没有人回答,这该如何处理呢?学习提问等待,刚开始课堂的进度会受影响,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也会因此而觉得难堪,但是如果教师在以后的备课中换角度来提问、降低问题的难度或者注意引导等,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45分钟的课堂,教师讲解的时间只有10分钟,只负责提问,回答不出来就继续让学生读课文,继续提问和等待,很多教师都觉得整堂课好像没有讲课,但是在课堂最后10分钟,问题快速精彩地解决了,并赢得绝大部分学生的满堂喝彩!
讲《琵琶行》时,我试着改变。我先刻意放慢了语速,导入过后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描述课文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并分析有什么作用?
学生甲:“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了秋天。
学生乙:有枫叶,还有瑟瑟,说明天气冷!
学生丙:江边,秋天风大,应该很冷。
(通常问到这里我已经就开始自己说剩余的内容了)
学生丙:晚上。
我:大家把信息整合一下,分析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沉默不語,没有人敢挑战总结)
(我又给了一分钟,终于有人举手)
学生丁:在秋天的夜晚,诗人送别友人,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我趁热打铁:对情绪有什么推动作用?
学生七嘴八舌:可以觉得更悲伤,离别之情更加浓烈……
我总结: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情绪,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总计耗时10分钟。参与的学生达到10人,多数的学生有参与欲望。
学生,值得教师等待!
(二)讨论契机的等待
课堂上教师应设置讨论环节,为了不使讨论变成一种摆设,讨论的时间要留够,而不是学生闲聊,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契机和时间的设置要反复研究,尤其是学生讨论的过程教师要耐心引导,积极参与,适时引导。只有放慢讨论流程,学生的讨论才能碰撞出火花。
(三)作业等待
如果时间允许,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加以点评,最后组合成完整的答案。一节课也许只能解答有限的问题,但是因为解决得及时彻底,效果反而要好。不同的教学类型应该针对作业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而不是让作业成为一个教学的摆设环节。
一位教育学者曾说:“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教学课堂也是这样,语文教学更是这样。一部电影中的刀光剑影让观众惊心动魄,刺激满足。我认为语文的课堂更应该是轻描淡写,云淡风轻,从容不迫,境界高雅。
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几个“慢”动作,能够使语文课堂这部电影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课堂要慢下来,不是拖沓,也不是无所谓地等待,张弛有度才是最终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