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键 词] 中职学校;感悟课;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1-0192-01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德育大纲更彰显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那就是如何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下面结合我校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谈谈中职德育模式创新。
一、中职德育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规模扩张,但是,内涵发展方面仍比较薄弱。那么,中职学校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下面我结合我校实际从以下三个层面说明。
(一)学生状况
近年来,我校所招生源素质逐年下降,全县初三毕业生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以及未毕业或已毕业几年的学生被我们招了过来,但这些学生没有理想,没有自信心,强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厌学,经历了中招的选择评价之后,形成了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堕落意识、违纪现象不断攀升。
(二)教师现状
客观地说,面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有些教师也开始了厌教,教师走入了一种麻木状态,这是一种职业倦怠,是一种成就感的缺失,又是一种育人责任的缺失。
(三)学校现状
大多数中职学校面对如此现实,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制度约束,劝退、开除,无济于事。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奈,学生无心,教育无果。造成职业学校学生不学习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学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自我放纵,自我否定。这种现状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德育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感悟课为主体的中职常态化。
二、以感悟课为主体,让学生在感悟中找回真我
(一)基本定位
感悟课就是学生的自主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阵地,中职学校的感悟课主要是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学生对近期思想、学习、纪律等全面进行自我剖析写成日记,并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特别是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愿意在学生的帮助与监督下不断进步的过程,感悟课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实现师生心灵沟通,从而起到最佳的育人效果。感悟课上学生大胆发言,集体反思,共同成长。
(二)感悟课的时间安排
感悟课要安排到课程表中,每周固定时间,每天下午正课之后安排30分钟写反思日记,第二天早上8点到8点20,说反思,天天如此,形成常态化。
(三)感悟课的主题与内容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每学期制定2到3个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感悟课对各项活动进行反馈、总结、评价,从而提高各项活动的成效,实现培养兴趣、激发动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1.一年级感悟课主题:上学期——习惯养成教育,平台——军训、反思课。
一方面通过军训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反思课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通过强制性反思矫正学生的思想行为,为其三年学习及终身奠定做人的基础。
下学期——巩固成果内涵提升,平台——感悟课、社团活动。
感悟课主题为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团队教育。
每个学生至少选择一项社团活动,在团队中学做人、学协作、学技能,并在活动中陶冶情操,锤炼思想。
2.二年级感悟主题:专业思想教育
这个学期要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悟专业与人生、专业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激励学生形成“专业服务社会,,技能成就未来”的理想。
3.三年级感悟主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
主要是通过实习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与理想教育,激发学生由就业向创业的思想动力,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学生明白当代中职生有条件、有理由、有资格创造社会财富,成就自己出彩的人生。
(四)感悟课的操作过程
中职学校感悟课具体操作过程是根据学校感悟课的主题和围绕主题开展的各项活动,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干部主持,学生轮流发言反思自己在各项活动及学习生活中的得与失,其他同学参与评议,班主任或学生干部进行点评总结。具体分为三个层面。
1.写感悟成长日记
学生自我剖析反思得与失,做到内容真实,态度端正,感悟成长日记要在上感悟课前完成。
2.小组内感悟
分小组进行,由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活动内容及反思后学生的变化情况。学生个人说感悟,组内学生进行评议、分析、帮助和监督。
3.班内感悟
在全班范围内,学生个人说感悟,班干部及班内学生进行评议、分析、帮助和监督。
(五)感悟课的管理与评价
学校要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每学期感悟课主题及各项主体活动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在德育管理中逐步形成以感悟课为主体的运行及管理机制。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可以通过感悟课进行反馈、总结、评价,学校对感悟课应做到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评价,从而提高各项活动的成效。
总而言之,构建中职德育常态化新模式,彰显了中职德育的特色,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郭建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中的成功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王哲峰.中等职业学校生活化德育管理模式的建构与实践[D].浙江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