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我校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独立拆装等知识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受我国高校扩招的影响,中等职业院校中各类专业教学质量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学校也出现了生源逐渐减少的现象。所以,如何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进行改革,使其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是当今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 键 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1-0072-0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具有技术性和实践性特征,学生能否深入理解其理论知识和深刻掌握其相关技能,对学生将来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传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对此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实用人才。
一、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所以,我们不能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始终采取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而应该以此门课程的内容为依据,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
例如,我们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如果单纯地向学生讲解计算机各部件在计算机内部的具体位置以及各部件的性能,学生无法对其有全面、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我们就可以将各部件在计算机内部的具体位置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在演示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给学生展示计算机各部件的实物。这样,学生对计算机各部件的具体位置和性能有理性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观看实物,能加深学生对各部件的印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我们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式教学方式。在学生对计算机各部件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之后,我们就应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装拆活动,我们则在一旁给予适时点拨和指导,做到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以此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锻炼与培养。
二、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使每个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差别极大,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就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统一发展。因此,我们应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每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如对计算机软硬件的故障进行实践分析和解决。还可以让他们组成电脑维修小分队,在课下时间,对学校中出现故障的电脑进行维修,以此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要求则可相对降低一些,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加一些对电脑咨询进行回答的实践活动。另外,在实践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每个组选出一名理论与实践能力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做小组长,这样,通过组内组员的互相帮助和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加强全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而促进全班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
三、对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以往的考核模式是以卷面考试为主,内容主要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理论知识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偏重于理论而忽视实践。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应该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因此,我们必须对此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大力改革,逐渐建立完整的考核方式,以此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平时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具体方式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为依据,实践操作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分组讨论、成果展示、市场调研、实验报告等等,这样,学生掌握的不仅是基础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还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日后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都很强的课程。作为这门课程的教师,我们必须要以这门课程的特征和中职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菊琴.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教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0).
[2]张世伟.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