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摘 要] 品牌意识已经从商业领域发展到教育领域,在高职院校创建校园文化品牌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通过对“大小思政”教育教学的整体性设计,站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思考“小思政”,, 构建“人文思政”教育品牌,以“大思政”建设推动“小思政”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在品牌建设下的真理性、价值意义及其育人功能,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关 键 词] “人文思政”;品牌;“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2-0012-02
一、品牌建设与“人文思政”构想
(一)品牌与品牌意识
1.品牌的内涵与嬗变。从经济学层面上看,“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形象感知,表现为对产品的心理认同,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并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品牌能够给其拥有者带来增值和溢价,表现为一种无形资产的存在。从苹果到奔驰,从微软到可口可乐,品牌充斥着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再仅仅是商品的代名词,而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涵体现,形成的品牌也不再是单纯的产品代号,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態度。因此,品牌已经从商业领域中对产品或服务的认可,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对内涵和品质的追求。
2.品牌意识。在企业中,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主体都在极力缩小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上的差距,更加重视企业和产品的品牌效应,以此来获得市场份额和企业发展。品牌竞争力成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品牌竞争力的前提是要形成自有品牌,而创建品牌和发展品牌首先需要有品牌意识。品牌意识就是市场主体对其具体品牌能否产生品牌竞争力及其内在价值和外在效用的认知和理解,是否具备品牌意识和品牌意识的强弱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市场主体的生产发展,品牌意识的缺失更是会阻碍市场主体的良性发展。
(二)“人文思政”品牌设想
1.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创建。多年来,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停留在硬件设施、校园布景、墙体浮雕、展板宣传等方面,没有形成具有特色、文化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校园文化。因此,打造品牌显得格外重要,高职校园文化品牌是以职业教育的特色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为载体,有内涵、有深度、有创意,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教育方式的校园品牌。这个品牌是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是改善学院教育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并推动课堂“内外”、教学“上下”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的重要力量,是高职教育教学进行创新的突破口。
2.“人文思政”品牌的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职院校地位不高,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甚至被压缩,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等方面都存在短板。作为“小思政”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创新需要充分利用“大思政”进行改革,构建“人文思政”的高职校园教育品牌应运而生。“人文思政”品牌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都依赖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内容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构建在校园内具有相当知名度和一定影响力的,并能实现沿袭并传承的校园文化品牌。同时,“人文思政”品牌应体现“人文”色彩和“思政”风采的结合,将“三观”教育和社会变化的特点相结合。
二、“形势与政策”课与“人文思政”品牌建设的分离与统一
(一)“人文思政”的相对独立性
“人文思政”品牌是以“小思政”课堂教学进行建设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它在内容上、形式上、执行上和反馈上都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这里的相对独立性是对于理论课程教学而言,在教育者和教学对象、教育组织和教学实施不能必然分离,它是相对独立的。在内容上,“人文思政”的内容涉及社会变革、时事热点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不只是单纯的形势分析与政策讲解,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简单延伸;在形式上,可以采取论坛、讲座、红歌赛、学习会等多种形式,不局限在课堂授课,不是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的简单拓展,而是在形式上进行了丰富、突破和创新;在执行过程中,坚持思政课教师是整个品牌建设的主导者,逐步增加外请专家和开设更多的名人讲座;在反馈上,以学生认可为标准,学生认可则推行,学生不认可则退出,而非现有的思政课教学反馈模式,学生评教走过场,流于形式。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特点
1.课程建设与管理不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标准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强调“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较好地贯彻《通知》精神,“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力度不够;师资队伍混乱,大量行政管理人员参与授课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专职教师队伍在内涵建设和理论修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教师得不到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足够的认可;课程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不尊重教学规律;课程安排以大课为主,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和互动;不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和需求,逐渐失去学生。
2.“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既包含了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等理论内容,又融入了大量的时事变化、社会热点等现实境遇。这一特点对教师队伍的改进、教学对象的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要研究教学对象,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其次是教师队伍,需要相对固化和专业化,内涵提升和素质拓展是重点;课程教学创新从教学方法入手,坚持讲授法和研究法为基础,讲授法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过于强调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而忽视理论讲授是不可取的。
(三)“人文思政”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
1.讲坛、影苑、报纸、微信群四方齐头并进。首先,设立专题讲坛,如时事政治讲坛,定期邀请名师和相关领域权威人士进行专题宣讲。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本市高等教育资源,以及省内相关同行资源,不拘泥于学科限制,创新讲坛内容。其次,设立时事影苑。时事影苑作为集教育性和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人文思政”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影苑要体现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核心内容,否则就容易偏离主题。如国际关系专题、反腐败斗争专题、党的建设专题都有大量优秀的教育影片。最后,依靠“人文思政”品牌,依托“形势与政策”课程,可开办时事报道、政策解读、教师观点、学生分享等板块的平面宣传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