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浅谈数控专业课程改革

2017-09-0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浙江省平湖高级技工学校,浙江 平湖 314200)
  [摘 要] 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课应该具备鲜明的专业、职业特征。从中职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身处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出发,分析了原因,然后结合实际提出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选择教学内容,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生产实习;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4-0024-02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片光明,原因在于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不仅拥有一技之长而且肯吃苦,也愿意从基层做起。现在的不少企业在用人方面也开始转变观念,喜欢招收一些拥有实实在在的技术的毕业生,招收那些不仅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且能为企业带来技术革新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我们中职类学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还普遍存在着一些缺陷性,下面我将从中职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所存在的一些缺陷性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职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存在的一些缺陷性
  根据笔者了解,虽然企业愿意重用职业类院校毕业的技能型人才,但这些人才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性,以数控专业为例,主要表现在:(1)学生虽然有一技之长,但对与本专业相近的技术不懂。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了数控铣床的学生,不会使用加工中心;而学习了数控的学生,不会使用普通车床,只要机床型号稍微变得有点不一样,学生就会出现不会使用的现象。(2)在学校所学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如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必须学习CAD/CAM等数控软件,但是他们不知道学这些软件有什么用并且怎么样运用到实际生产中。(3)缺乏钻研精神,容易满足现状。学生只能加工平时练习的工件,对没有见到过的零件往往不能按要求加工出合格的工件。适应能力不强,导致部分学生一直停留在操作工的水平。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实习时间少,有的甚至是速成的,所以技能基本功不够扎实
  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为“2+1”的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去工厂实习。第一年学习的大部分是基础的理论课程,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类课程,第三个学期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少量的认识性实习。第四个学期才以实习为主,但由于部分学校受实习条件限制,学生实际的实习时间很少。我国现在的教育现状可谓证书“漫天飞”,在某些职业学校,原本需要三年才能培养出的技术人员,居然只需要一个月就能培养出中级工,半个月之内就能培养出高级工。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显而易见。
  (二)实习训练围绕考级展开,缺少训练的广度、深度及系统性
  将考证训练贯穿于整个实训教学,对考试以外的课题项目不进行练习。鉴于上述原因,还要保证学生技能鉴定合格率和毕业率,有些学校则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也就是针对技能鉴定考试的题目制定日常训练的项目或课题,从而限制了学生接受系统性专业技能的权利。
  (三)学生不能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思考,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
  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低,对学习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而当学生出现失败的时候,教师没有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进行引导,这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不正确的思想,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最后产生家长强迫学生到学校学习的局面。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家长为了让学生来学校学习,与学生做了一些“协议”,如要给学生付工资,这个问题就充分说明家长和学生都有同样的心态:那就是学生来学校混日子。学生从一开始进入中职学校就没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这就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隐患和难题,导致教师很难进行课堂氛围的调动,学生更不愿意进行问题的钻研和探讨。
  三、对策
  (一)改造专业课程教材
  数控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学生是进入企业当一线操作工人,但是具体工种和具体操作内容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所以必须要加强专业的适应性,必须了解市场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术、能力要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我校专业课教师于2007年开始着手研究三级技能考核课题研究,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学生构建通向行业的桥梁。其中机械专业教师就在钳工、普通车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专业进行大的整合综合,各个工种的特点,对知识点要求进行分形、讨论,,这种改革打破了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有助于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不乐于学习理论课程,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有效地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可以先掌握知识,再进行企业参观,而后学生进行岗位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职业对他们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给学生,并模拟工作现场,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课堂上融入企业的文化和良好的品德教育,学生就可以通过实践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更加乐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我校于2009年在机械专业班级中尝试入学后进行2周的认识性实习工作,学生经过实习后,懂得了《机械制图》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了解了《车工工艺》中的切削用量的实际含义。在活动中了解了企业的生产模式,让学生真切体会今年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角色的转变打下了基础。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与其给学生灌输现成经验,不如让学生熟悉运用方法和工具,在教学生掌握方法的时候注意提供工具与平台,使其有更直观的感受。很多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管得太多,管得太宽,对很多事情不放手,替学生解决问题,大包大揽,都不如教会学生自己动手。对中职学生而言,解决问题的结果并不重要,做的是否完美也不重要,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是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工具的掌握也很重要,学生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对强调操作的中职学生更是如此,学生会灵活运用工具了,知识才能真正地被学生掌握,现在教育强调思想,现代教育中方法的传授显得更为重要,教会学生实用和参与选择学习工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都很重要。
  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下,职业学校教学必须转变观念,正视教学中存在问题,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学生专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北平,李冬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白汉刚.职业院校推进半工半读面临的问题及几点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3]鄢圣文.企业新型学徒制绩效评估机制研究[J].經济研究参考,2016(49).
  [4]郑楚云,李明.借鉴德国学徒制经验探索我国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法[J].中国培训,2016(9):60-61.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