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研究

2017-09-10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 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与总结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机制体制建设现状,希望对建设中各项运行机制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028-02
  2016年11月14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确定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荣列18所立项高职院校之一,未来4年内,学院将以“十三五”发展规划、“创新强校工程”、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省示范校”项目建设为引领,继续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学院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要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有机统一,因此在其建设过程中需要有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创新的管理模式。
  一、建设基础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东莞地区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把身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形势中谋划,把自身发展置于创建现代职教综合改革示范市的新任务中谋划。学校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坚持立足东莞,辐射珠三角,引领东莞职业教育和广东高职教育发展,成为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
  二、学院层面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一)运行机制已初步确立
  学院关于科研与社会服务相关管理制度已基本健全,近年来,学院陆续出台《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横向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科研与社会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开张科研与技术服务活动。同时,学院对科研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强,将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所开展的各项技术服务、培训活动等纳入学院教学工作量考核,学院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机制日趋合理。在遵守国家、省级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各协同创新中心的到账经费管理放开,增加人员劳务费的发放比例,调动学院广大教师开展各类技术服务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学院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倾斜,充分提升教师潜心科研,无后顾之忧。
  (二)完善科研和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建设
  学院成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筹建领导工作组,工作组挂靠在学院科研处。中心建设项目工作组主要负责制定中心各项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监督各个中心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与学院各系部、职能部门联系协同各项工作进度,定期召开中心建设协调会议,切实推进学院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进度。
  (三)组建中心建设和运行团队
  1.组建项目建设团队。项目建设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各子项目的一级、二级、三级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与检查。
  2.搭建中心运行团队。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由筹建领导工作组负责搭建运行团队,团队成员由学院教师、企业员工组成。中心运行团队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负责牵头组建中心运行团队,以及中心后续管理制度的制定。
  三、学院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举措
  (一)成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学院成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统筹指导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在高等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牵线搭桥,消除瓶颈和障碍,出台相关制度、推动、组织、协调、激励各方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科技创新信息对接平台,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加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力度,以此作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二)设立科研成果孵化基金
  学院设立科研成果孵化奖励基金,其资金来源于学院资金和行业、企业赞助资金,设立基金的目的是资助学院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有效实现学校科研成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进一步优化专利结构
  鼓励有条件的系部积极组织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与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科技人员共同解决企业生产和新产品研发中的技术难题,重点支持发明专利、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
  (四)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
  改变科研评价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实行分类评价,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等科研业绩等效评价机制。将市场技术创新需求、知识产权运用及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等作為应用技术类项目立项、验收及资金资助的重要内容。
  四、协同创新中心机制建设措施
  随着高职院校硬件基础设施的不断强化,专业“硬”实力得到夯实,“软”实力却提升缓慢,在科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尚未有效突破。“十三五”期间,内涵建设是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建设的重心。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将是优先发展领域。因此需要针对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明确功能定位,强化教学实践
  以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立足地方产业升级寻求更为明确的功能定位,资源倾斜并突出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教育。推广交流与共享开放。发挥示范性院校的引领作用,向同类高职院校开放交流窗口,探求院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借鉴与互惠合作,促进实践教学平台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二)优化中心管理架构,提供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深化中心各方合作,促进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与实施,确保中心运行长效机制的贯彻与落实,学院与企业、行业参与方共同搭建高效运转的组织架构来支撑合作模式,确立资金、人才引进机制和保障措施,实现协同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
  学院和企业双方领导担任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要职务,并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行和发展目标。由学院相关系部委派骨干教师与合作企业技术工程师组建部门,负责日常事务管理、教学管理、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等工作。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