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立足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以遵循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为落脚点,从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现代学校制度等关键环节着手,为高职学院有效促进自身内涵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并从供给侧层面促进了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050-02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针对供给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改革涵盖所有重要领域,这自然包括高职教育改革。高职教育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现时期,“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等“新常态”战略增长极的出现,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同时,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对生产性服务业等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职教育提供的教学产品与服务,必须随着产业调整升级而重新进行结构性规划,随着服务对象的不断变化而调整。
目前,高职教育供给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供给相对过剩,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及内涵质量发展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二是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大量缺乏;三是传统体制机制带来的束缚,在体制变革、制度创新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这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低质供给向高水平供给的转型,使高职教育发展的活力难以释放。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从现状出发,按照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从供给侧入手,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职教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准供给。供给质量是核心要素,通过改革是核心命题,实现精准供给是核心目标。为此,在人才培养工作上要做进一步的考量和布局。
一、对接产业变化,优化高职专业结构布局
针对专业供给“结构性浪费”和“结构性缺失”的难题,高职院校一定要做好专业结构的布局与调整。
(一)坚持专一化
对接产业链,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针对行业企业需求给予企业最大选择便利。根据资源禀赋理论,优势专业通过内涵精细化建成竞争中的强势专业,为行业企业提供多形式、多方位服务,产生集群效应,使发展的基石更加稳固。
(二)坚持差异化
避免与同类院校同质化,使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特色。对原本优势的专业,坚持求新、跟进、引领,研究新技术,融入新知识,产生新成果;对不具特别竞争力的专业,要在拓展类专业群中力拔头筹,争取在资源建设、教学改革中取得突破,形成影响力与特色;对新开设的专业,要加紧基础建设与内涵建设,可考虑复合课程设置、复合能力结构、复合资质证书等,考虑潮课、冷知识的进入,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特别的技能点,形成亮点。
(三)坚持动态化
淘汰落后专业,停办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已丧失活力的专业;改造传统专业,设置跨界复合型专业,以适应“互联网+”形势下的新型业态;孵化新专业,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行业职业,培育市场急需的新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对能够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专业重点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转型的能力。争取深度介入行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多承担任务,多发挥作用;全面介入企业的新技术培训,满足企业的迫切需求,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以获得行业企业的最大支持。
总之,要树立办学的社会营销观念,紧紧追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紧贴行业整合资源,及时调整和增减专业设置,完善、充实专业建设内涵,讲究规模效益,注重社会效益。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思路,把适需、特色发展作为加快专业建设的根本途径。
二、跟进需求发展,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改变惯性思维,率先强化“供给侧”观念,强调“用户思维”,必须将人才培养置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大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中予以考量。
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六种发展趋势:技能向技术方向运动;行业向社会运动;职业技能向职业道德运动;专门技术向综合素质运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向学生全面发展运动;就业能力向创业能力運动。新常态带给职业教育的转型至少包括:(1)境域设计。传统的理论化教学、普遍化技能知识需要向岗位化知识转型。(2)社交分享。24小时社交媒体的在线分享将成为常态。(3)内外融合。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校内、校外资源融合,传统课堂、企业课堂并存。(4)“全人”而非“匠人”。强调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关键能力的“银领”。因此,高职院校应紧跟趋势、做好预研、抓紧布局,做好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要深入了解产业的国内发展现状及优势,研究海外周边地区经济形势及产业发展趋势,做好向海外输送人才规格的预设与部署。当前,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诉求,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依据世界范围内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掌握、传统产业的新突破、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变化,不断调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需的海外生产经营本土人才。寻求与境内外大型建设企业及跨国企业合作,举办境外分校或设立教学点,或是与企业共同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寻求合作办学、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要跟进技术创新,研究经济指标、产业前沿技术。特别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项目及方式的选择、资源建设、考核评价方式等要全面考虑技术发展趋势,考虑学生的发展岗位与可迁移性,深入开展“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开发慕课、微课、虚拟仿真实训等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网络空间、微信、教学APP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技术能力、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