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便是文章内容空洞,往往言之无物,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积累的素材太少。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关注生活、注重教材和留心报刊新闻等途径去解决。
[关 键 词] 写作素材;关注生活;教材提炼;留心新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7-0113-01
笔者从自己学语文开始,到现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些年,仍然感觉作文教学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叫苦连天,不愿写,写不出,有时勉强完成任务,质量也是不尽如人意,文章空洞、没新意。究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无非是没东西写,不会写。如果把写作比喻成盖房子,那么素材就是建房子的材料,如果不能保证建材的质量,自然也就盖不好房子。“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的作文内容充实,富有生命力,寻找好的素材是很关键的一步。那么源头活水在哪里呢?学生可以从哪些渠道去寻找素材呢?
一、从生活中寻找
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好的素材,与平常生活相对单调、不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引导学生选材的时候,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学生写的作文一般带有自传性质,作文内容往往都是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因此,学生自己的故事和心路历程是应该高度重视的素材来源。
虽说现在的学生因为学习比较紧张,平常的生活往往就是三点一线,好像是单调了一点,但如果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其实也不难找到写作素材。学生的寝室生活、班级新鲜事、食堂奏鸣曲都可以是源头活水。而假期生活,那就相对丰富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多接触。如果是寒暑假,时间比较充足,不妨鼓励学生去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去菜市场买一次菜,去参加一次酒宴、去赶一回集、帮父母做一次饭菜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在此过程当中用心观察、用心体会,最好写写随笔。这样的一些体验在日后的写作中都会是非常有意义的素材。
二、从教材中寻找
教材其实就是一个容量非常大的素材库,只是学生往往将课文的阅读与欣赏同写作独立分割开来,而没有用心地去提炼课文当中的素材。学生如果能将课文中的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在写作的时候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拿《廉颇与蔺相如》这篇大家都熟悉的课文来说,从中可以概括和提炼出很多不同角度和观点的材料。比如从赵王对蔺相如的重用来看,就可以适用在“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的主题,从蔺相如出使秦国而不辱使命这一点出发可以符合“爱国”“智慧”等主题,而廉蔺的和好又可以适用于“宽容”“合作”这样的主题。当学生在写作“感恩”这样的主题时,《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居里夫人把所得奖金赠给科研事业,赠给战争中的法国,史铁生在《合欢树》中表达出的对慈母的感恩之情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由此可见,如果将教材的内容处理得当,学生写作便有了源头活水。
三、从新闻报刊中寻找
虽然学生生活相对单调,但是学校和班级一般都安排收看新闻的时间,而每个班级也都订有报纸,这也是收集素材的一个好途径。因为新闻和报纸都会报导最新的时事和新闻,学生稍加整理和提炼,就能成为很好很鲜活的作文素材。比如,最近经常会报导有关城市共享单车被损毁严重的新闻事件:社会和企业为了方便人们绿色出行,推出了新鲜事物“共享单车”,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没想到短短的时间之内,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单车被大量损毁的事情,这是对社会公民道德的一种拷问。这样的素材稍加提炼便可以用在诸如“公民道德”“社会监督”等话题中;而每一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用在作文中也是很不错的素材。
四、从文化经典中寻找
凡是经典名著、经典历史文化名人、经典的思想、经典文化艺术、具有示范性的行为、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经典事物或场景,都可作为文化经典材料。许多优秀的作文中,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诗词名句等被大量运用,使作文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经典材料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义,而且叙述易于书面化,能有效避免口语化。同时,经典材料的阐释空间很大,具有普适性,运用经典材料有利于写出有文化内涵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有一定文采的优秀作文。如“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寄居贾府,虽说生活無忧,但总免不了伤感。贾府里的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去面对那些忧愁啊。
由此看来,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有内涵,让学生的文章言之有物,积累素材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着眼于教材,留心新闻事件,并且把这些进行提炼与整理,写作也就会像拥有源头活水的河流,不会陈腐、干涸。只要学生把观察到的许许多多新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写到作文里去,寻求新的立意,就能写出新颖的、有深度的作文。
参考文献:
[1]雷加利.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11):130-131.
[2]钱春凤.如何帮学生寻找写作素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