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8-0046-01
黄淮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该校于2011年申办并获批的新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自申请之初,本着地方性、应用型的原则,我和团队成员从多种渠道调研了该专业的社会人才需求现状、企业发展分布情况、行业状况等,通过到外校考察、到企业走访调研、参加技术培训等方式,深入探索了与该专业相关的人才培养现状和要求。经过几年的努力和调整,现已有2011、2013、2016三个培养方案的版本。
一、国内本专业现有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教育部缺乏统一规范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虽已于2011年批准设置,但教育部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主干课程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由于“新能源”的涵盖面较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核能、地热能等非传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包含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范畴,故导致各个高校在建设该专业上培养方式、培养方向等区别很大,这种情况不利于专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二)各高校在该专业上的培养和建设千差万别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且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包含的能源类别较多,涉及知识领域的内容较宽,在人才培养上,全国各高校对专业的理解各不相同,故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社会岗位群的定位、课程设置等千差万别。各开设高校因学校的学科设置和专业特点不同,导致在具体的培养方向上不同。例如,华北电力大学主要学习生物燃料技术与工程、生物质利用工艺与设备、反应工程、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华中科技大学培养方向为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淮海工学院则以太阳能利用为培养方向;在我校,依据地方特点,确定了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培养方向。
(三)重点高校侧重研究和开发,地方性高校转型不够
在全国已经创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中,985、211等高校在专业建设上普遍倾向于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较侧重于科学研究;而地方性院校随着近年来的转型的提升,普遍把该专业建设重点放在新能源技术的利用和发展上,人才培养定位基本在中后端,较贴近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四)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岗位群不明朗
新能源领域在社会上的发展较传统能源来讲,规模较小,技术不够成熟,市场领域不够大,故在需要人才的岗位上也发展不成熟、不系统,通常岗位设置不明确、不稳定,人才流动性强。故导致各高校在培养上定位稍模糊,不够明确,所针对的岗位群也不清晰。
二、我校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结合河南省的地方特色,我校在2012届培养方案的制订上,选择了太阳能这种新型、清洁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培养方向,着重从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光热技术利用两个方面进行新型能源的专业人才培养。
(一)方案制订的原则
结合我校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适合国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太阳能利用行业分析
由于光伏行业近年来遭受双反带来的负面效應和国内光伏政策的限制,国内光伏行业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规范、走极端、应用市场小等特点,使得光伏行业的岗位不够明确清晰、不稳定。例如,目前光伏系统设计方面的工作主要由一些设计院来承担,分布式发电的推广方面,其光伏系统设计方面的工作也由设备制造企业、逆变器厂商、组件生产商等来承担,系统设计工作的岗位定位不明确,人才多数由电气、控制等专业人才转型而来,或者是兼职,岗位不稳定。太阳能光热技术虽然在近些年市场发展很快,但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和使用成分较大,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的光热取暖、热水、干燥等技术的应用不够普及,其岗位也定位不明确,人才流动性强。基于此,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需要更深一步地走访企业、深入行业、深入地方产业集聚区进行调研,更细致深化地把握人才需求和流向。
(三)课程体系设计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依据培养目标,建设基于职业的课程教育体系。体系分为理论认知类、实验实践类、创新设计类。每一类中,按照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顺序,都分为基础课程平台和核心课程平台,在每个平台上分布相应的课程。如实验实践类,在基础实验平台上包括《太阳能电池实验》《储能技术实验》《自控技术实验》《单片机技术实验》等课程,在核心课程平台上包括《光伏组件加工》《组件检测技术》《蓄电池工艺实训》《光伏逆变器检修实训》《电站微网检测实践》《光伏系统设计实践》等课程。
我校在制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结合本地特点行业状况,从产业链出发,研究职业核心能力,制订结合实际应用的课程体系,力争为新能源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