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的一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较,高职生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从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分析角度出发,探讨高职生的心理教育策略,目的是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开展心理教育,以满足高职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关 键 词] 高职生;心理特点;心理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8-0051-0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高职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中的重要力量,因此针对高职生的心理教育与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一样,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在深入分析和了解高职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的教学水平,提高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要求的有用人才。
一、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及表现形式
(一)心理特点
高职生的学习心理具有自身的特点。高职生的来源一部分是高中阶段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大学的学生,而另一部分则是高考失利没有进入理想大学学习的学生。这就导致了高职生的学习心理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非常积极,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认真听讲、主动复习预习,业余时间还主动参与各类培训班、校园活动等,希望从不同角度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出勤率较低,对于课业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此外,高职生在学习方面也有着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类似的问题,即进入高校学习后改变了初高中阶段由教师、家长督促的忙碌的学习状态,而主要依靠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主要由自己对学习任务进行计划和安排。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学习状态,自己无法把握学习目标,也很难对学习任务进行科学的设计,因而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考试分数。
(二)表现形式
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
1.自卑感。高职生都是经历了3年初中、3年高中的艰辛的学习,并经过了高考的磨炼才进入了高等学校。然而高考的成绩并不理想,没有进入普通高等学校而是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大部分学生存在无奈或自卑的心理状态,在同学、父母、亲友面前总会有抬不起头、感觉低人一等的情绪出现。
2.失落感。高职院校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而发展起来的,从建校历史、硬件设施、教师水平、图书资源、配套的实习机会等方面都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等还处在不断的调整、改革和完善的阶段,培养出的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也较差。高职生进入学校后面临这些现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感觉学校很难吸引他们。
二、高职生的心理教育策略探讨
(一)培养高职生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解决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要通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生活的能力,即提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學校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职业规划讲座、专门的心理课程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遇到的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在不断调整学习方式的同时,学会主动规划人生、设立切实可行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二)加强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高职学校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加强班级内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班级的集体生活中。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之间敞开心扉,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谈释放学生的压力。增强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使学生具有集体荣誉感,减弱他们的孤独感和孤立感。
(三)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教师和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年级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适应环境、适应与他人共同生活。在集体生活中能够包容他人的缺点,及时意识到个人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学会感恩,能够看到他人的闪光点。在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学会主动沟通和化解矛盾。学会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和体谅他人,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也能更好地引导他人一起解决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
(四)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掌握恰当的教育模式,避免一味地说教或用教师的身份过分压制或批评学生,更不能当众批评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高职学生大多数已经成年,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事例教育、以表扬和肯定为主的手段与学生沟通,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教师身份压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从积极的角度和因素入手,重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1]于骞敏.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39-240.
[2]夏俊.心理辅导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4(10):161-163.
[3]陈维忠,王佳欣,谭雨来.把握高职生心理发展特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职业时空,2015(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