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业教育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两型社会”建设对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湛江市职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湛江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湛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从拓宽办学经费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专业的设置以及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等各方面提出提高湛江职业教育办学效益的对策,旨在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湛江建设“两型社会”的作用。
[关 键 词] 两型社会;职业教育;良好态势;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0-0030-02
一、“两型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分析
(一)职业教育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1.“两型社会”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一靠科技进步,二靠提高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对“两型社会”建设最大作用就是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一批重大项目(湛江钢铁基地宝钢工厂站工程、湛化集团搬迁、湛江东海岛铁路客货共线等)的开展,湛江成功承接广东省产业园转移,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落实,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势在必行,其中,职业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两型社会”建设中节能降耗的重要领域
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对象。目前,湛江市职业教育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如办学资源难于统筹整合,实训基地建设、设施设备购置重复投入等,职业院校节能降耗大有潜力可挖。职业院校应该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区。
(二)“两型社会”建设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1.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两型社会”建设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既有规模的要求,也有质量的要求。根据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两型社会”建设必将导致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巨大需求。同时,“两型社会”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广东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将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这必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职业教育要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2.对社会服务的要求
“两型社会”建设使得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对象更广泛、手段更多、功能更强,要求职业院校进入“两型社会”建设的主阵地,与“两型社会”建设对接互动。职业院校要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紧扣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和四个计划(四大工程: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四项改革:转变办学理念、转变办学模式、转变办学机制、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四个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的作用。
二、湛江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
(一)学历层次、办学体制多元化
1.完善了层次结构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77所,其中,本科高职院、专科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校下属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各1所,技工学校9所,中等职业学校65所。
2.形成了多元办学体制
我市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各项体制和深化教学模式,以适应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2000年,民办智洋外语专修学院兼并企业办的湛江市建材成人中专学校,开创了我市民办学校兼并企业学校的先河。自2003年起,湛江女子中专学校与东莞、广州的企业联合,举办半工半读班,企业提供较好的学习实践条件,学校提供长期固定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了双赢。
(二)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初显,特色专业初步形成
1.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由下表数据可知,就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量看,广州排名第一,为94所,湛江市排名第二,为65所(不含技工学校),职业院校数量是深圳的5倍多。2002年以来,湛江市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的在校人数逐年增长,尤其是在2007年以后,在校人数规模迅速扩大。其中2008年在校学生110 669人,比1996年的增长了近1倍;实际招生63 843人,比1996年的增长了90.43%。
广东深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单位:所)
资料来源:《2016年广东省统计年鉴》
2.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品牌专业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学校9所(其中技工学校2所)、省级重点学校6所、骨干示范建设学校11所、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1所、省部属重点技工学校1所、省一类技校3所、省级实训中心4个。其中湛江财贸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211工程”广东省现代示范试点学校,是粤西地区的唯一一所(全省10所)获此殊荣的学校。全市共有省級重点专业8个、市级重点专业24个。
三、湛江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足
(一)职教经费不足,结构偏于失衡
1.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单一
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学校自筹,企业投入和社会捐赠相对很少。除编制内教师的工资外,市、县两级财政拨付给职业学校的公用经费和发展经费不多,且县(市、区)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2.职业教育资源城乡偏差大
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城乡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配置、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配置和生均公用经费配置这三个方面。其中,2007年城区生均教育经费约是乡镇的1.6倍,2007年城区生均预算内经费与乡镇的差额约占乡镇生均预算内经费25%左右,2006年,生均公用经费的城乡差距较小。可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受阻,经费不足是重要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