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几年来,中职教育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中职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随之逐渐深入。中职教育的定位是为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培养地方经济的适应需求之人才。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以闽南地区为例,具体分析闽南地区中的文化所具备的独特的人文精神以及该地区社会心理对中职教学的影响,该人文文化特征在教学与校内校外实训中的应用,为中职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 键 词] 闽南文化;中职教学;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0-0032-02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职业工作岗位需求量逐年激增,而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相关岗位的需求也随之发展迅速。在影响职业教育的众多因素中,地区文化是非常重要,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本文就是以闽南文化对中职职业教育的影响为出发点,研究讨论闽南文化特征在中职教学和实训中的应用。
一、闽南文化精神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闽南文化注重“拼搏”“进取”,在历史上来说闽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山多水险,远离古代中国的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但闽南地域依山靠海,地理环境独特,这种环境同时造就了闽南人民拼搏进取、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人文精神,为闽南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迅猛发展以及辉煌的文化成就。
该文化传统也为闽南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创业精神的指导,在拼搏进取在精神引导下,诞生了许多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闽南籍的企业家,他们一个个创业并成功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身边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例激发了闽南新生代年轻人的创业热情。父辈们的事迹点燃了年轻人的激情,也为年轻人创业的想法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帮助。
闽南的独特文化对于创业有着很好的现身说法的作用,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明确,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巧以及制作能力,侧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人才。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基本的实用型的操作技巧之外,还应该同时在传统闽南文化家庭教育的熏陶之下,培养以下精神。
(一)职业精神的培养之一:团结、凝聚
在整个中国地域文化上来看,南部地区,例如广东、福建两省,宗族文化在这两个地区有着很好的传承和延续,這种基于宗族种姓的大家族体系文化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一种精神,即团结凝聚,基于直系或者嫡系的血亲关系调和了很多创业之不安定因素,将众多人脉资源整合在一起,家族企业有着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方便整合各种资源拧成一股绳。闽南地区的很多创业者外出创业也是基于宗族,通过宗亲的传帮代,建立良好的企业上下线,将某一创业区域做活、做大、做强。
(二)职业精神的培养之二:拼搏、进取
福建省之简称为“闽”,意为人呆在“门”里面为虫,出去闯荡则为龙。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周边亲族的身教言传鼓励着一代代的闽南人出去闯荡,开拓新的事业,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没有条件养活自身以及家人,不甘于现状的闽南人必须富有闯劲和灵活的思路,才能获取到更好的资源,最终得以光耀门楣,成就一番事业。
(三)职业精神的培养之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很多闽南籍的创业者在成就一番事业之后,依然保持着生活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事业是自己一步步博出来的,所获取的资源大都用在扩大创业规模之功用上。现今,在闽南年轻一代的身上,由于很多年轻人的经济基础良好,在父辈和祖辈已经创业成功的基础上,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已经逐渐消磨殆尽,逐渐开始出现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心态,并且对上一辈的财富也开始坐享其成。纵观创业史,都是从底层开始做起,慢慢了解了整个行业的上下线的情况之后,才可能将创业做好做大。
以上精神其实都是属于意志的训练,生产单位一线工作所需要承受的繁复劳动和艰苦环境其实都是对自身意志力的锻炼,做一线的、底层的工作肯定都不是为了一辈子都去做这同一个工作,而是对自己实践能力、人脉应用和职业精神的磨炼,培养自身对当前所处行业的了解。没有这个精神培养作为支柱,就无法完成对创业工作的精神力需求的原始积累。
二、闽南文化在中职教学中的具体化
闽南浓厚的重商氛围自古就有,许多闽南人所能看到的情景就是父辈或者祖辈外出经商,并且善于在经商的实践活动中取得智慧,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年轻一代所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经商办企业、当老板、赚大钱。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和竞争的加剧,同时市场经济也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经济体系,早一辈的创业者也意识到产业需求也是越来越趋向于科学知识性较高、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端化,所需要人才的素质诉求以及科学知识的含金量也会越来越高,新时代有新的诉求,所以倾向于让下一代接受系统的基础化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与经济紧密相连,很多成功的经济活动和企业文化等都和企业高管以及企业全体员工的文化素质相关联,从上到下都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一定的基本理论应用技巧是将来成功创业和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保证。而在中职教育中,需要将企业化的培养带入教学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类院校办学理念加快了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之间的联系和紧密合作、加快了产学结合的步伐,校企合作有利于让职业院校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逐步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稳定的校企合作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培育过程才能显现出效果,中职教育也有着其特殊的属性和特征,需要根据以下几点来挖掘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在平时的过程中带入闽南文化精神的培养,然后在教学过程设计过程中将闽南文化贯彻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一)正确引导学生
由于闽南文化中的重商传统,学生对成功的欲望来源于直系血亲和嫡系亲属、亲族等亲朋好友等周边社会资源。学生需要加强对财富的理性、全面理解,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点上,教师需要对学生适当地引导,闽南人传统的价值体系更为实际、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崇尚把个人物质财富的获取量作为评价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及人生所获得成就的最重要标准,却很少顾及人的知识层面和素质层面,这在中职院校中变相宣扬了功利主义以及利益本位制。闽南的重商传统主导着学生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经商当老板发财意识在学生的思想中占着主导地位。由于学生还处于初中阶段,思想上不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能正确、全面地解读商业文明的精粹以及真正含义,片面地受一些表面现象迷惑,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生在学校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资源,学好职业技能,为之后的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而教学者则应该充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赚钱没错,但要端正态度、纠正思想,全面地认识各种商业行为,学习好职业技能,培养耐心、耐力,充分发挥闽南文化传统思想的优势教导学生,刻苦敢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做到最好”的学习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