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强国,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高级的技工人才。而高级技工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刻意培养、着力打造,有这样的基础和精神的一线工人,才能不断提升和进步,成为高级的专业技工人才。而中职学校培养、打造的学生的优良技能与品质,需要“工匠精神”作支撑和基础。
[关 键 词] 中职生;“工匠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0-0031-01
要实现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使我国的产品更有品牌价值,就必须有大量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作支撑[1]。本文以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目的,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突出技能大赛的引领功能
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是锻炼和考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已被实践所证实。在技能大赛的日常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责任、坚持、精准、高效等“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能够使学生在技能提升、素质增强的同时,还可以使他们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为其他学生所知晓,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以更高的要求和更坚定的信心投入学习、实训。
因此,中职学校要十分重视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要将这种引领逐步变为一种普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享受技术指导、设备使用和各方面锻炼的益处。使“工匠精神”深入学生的训练、比赛,不断体会、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同时,要善于“走出去”,既要与兄弟院校搞好切磋和交流,又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让学生学习到先进、前沿的技术,并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真实感受自己与社会、企业需求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的动力和信心。
技能大赛不仅比技术,也是心理素质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与毅力的较量,更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的对比。因此,这些都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他们的技术与能力、心理与素质、团结与协作等各方面的进步与提升。
二、强化校企合作的规范作用
职业学校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学校,其培养的人才要想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必须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要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使学校始终能够接收到最新的技术发展要求和工艺标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技能不断更新,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所以,中职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的生产优势相结合,既使学生学得一技之长,又可以将学生的技能发展与职业素养,与社会和企业的当前与今后发展的需求接轨,特别是我国企业所急需的“工匠”型人才,更需要学生在校时,就需要将这种“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在校的学习、训练及今后的实习、就业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精神支持,便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将企业的生产模式、技术要求和组织管理引入学校,既可以建立模拟车间,又可以让企业直接将车间建在学校;同时,要引进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让他们进入学校,进行技术的传授、理念的引导和精神的感染。特别是国家提倡的“学徒制”,要积极引入进来,科学试点,认真总结,全面推广、普及。使“工匠精神”更加深入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二是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校学习、训练两年后,便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际的“顶岗实习”期,由企业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锤炼和塑造,让他们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检验和提升,并且,在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等职业素养方面,也会有更大的进步,使其“工匠精神”有实质性的飞越。
三、鼓励学生的创业、创新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创新,这也是我国企业所最短缺和亟须的方面。因此,中职学校要在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性上进行引导,并给予充足的机会。在国家大力提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学校可以与各个职业院校、创业孵化中心及相关企业进行合作,设立学校的“学生创新工场”或“创客中心”,将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纳入进来。按国家政策为他们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与优惠,这样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及技术进入学校的“学生创新工场”或“创客中心”,并将其发展为创业实习、技术创新、创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型基地。
因而,除了要坚守、勤恳、尽职外,还要尽可能地参加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以及益德益智的创新比赛和创造活动等,还可以进行勤工俭学和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2]所以,“工匠精神”还需要技术的创新和实业的发展,使“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必须要让中职学生认识到,只有培养大批的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我国的制造才能更加优质,只有从现在做起,学好基础,勇于创新,敢于创造,才能厚积薄发,逐步提升,最终实现质的变化,而“工匠精神”都是实现这些的基本和关键所在。
“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出的号召,也是中职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更是打造技能强国的必然要求。中职学生要积极投身于这种号召和要求中,努力理解并践行“工匠精神”。中职学校要根据国家法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努力为打造“工匠”型学生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喜文.中國制造2025解读: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郑在柏,程又鹏.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概述[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