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氛围。引导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工匠精神”,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劳动热情,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技工学校;学生现状;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0-0028-01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善于学习,勤于攻关的金刚钻精神,大国工匠都是爱学习、善学习的,是持续改善、勇于创新的推动者。作为一名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敬业、精业、奉献”,有了自己的理解。第一方面,作为教师,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要具有“工匠精神”,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追求极致。第二方面,作为技工学校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及理解“工匠精神”是更重要的事情。本文要展开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引导。
一、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现状
学生作为技工学校的“产品”,其就业具有特殊性与局限性:学生将来面临的本专业工作岗位均为工厂、车间的生产一线,即所谓的“蓝领”工人。作为技工院校,虽然无力改变这样的就业现状,但始终在积极探索各种新的教学培养模式,如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一体化教学、加强德育环节等,以培养应用型的中、高技能人才,使技工院校学生能够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数为初中毕业生,特点一是年纪偏小,欠缺思考能力,也没有经历太多生活、社会实践,没有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学习基础差,几乎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意义及将其融入课堂的思路
技工院校学生的上述特点导致他们对所学文化知识、实训实践、社会现实、自身的成长均缺乏思考与理解,所以需要教师能够在教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充当好“人生导师”的角色。而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专业课教师,更是應该承担这样一份责任,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看清现实、学会思考、建立目标、以实际行动向“大国工匠”靠拢。对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设计。
(一)看清现实,学会思考
要让学生清楚自身在社会或未来社会所处的现实情况,并且能够对自己的成长甚至人生有自己的思考。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明确目标进而去实现目标。比如可以设计适当的环节让学生分享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亲戚、朋友、父母等的工作情况总结出就业现实,也可以通过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认清现实,学会思考。另外,要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单独与学生交流。
(二)确立目标
对于“工匠精神”,首先要引导学生清楚“工匠精神”是国家和社会对“蓝领”工人的认可和肯定,而“大国工匠”更是将这种肯定推向巅峰。让学生认识到从技校毕业后同样可以取得骄人的成绩和成就,认识到只要辛勤劳动,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其次,引导学生认识何为“工匠精神”后帮助其确立目标。在理解“工匠精神”涵义的基础上,要分阶段细化目标。如在校求学阶段的目标可定为每门课程及格甚至优秀,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在学校、班级、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锻炼自控能力,锻炼学习主动性,锻炼动手能力,锻炼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等;可将“工匠精神”确定为就业之后的工作追求,将“大国工匠”当作奋斗的目标。
(三)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实现目标
每个阶段都要真诚付出,行动起来,以争取早日实现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前面两个步骤容易实施,但向目标前行是件辛苦、枯燥、困难重重的事情。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各个方面多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在校阶段他所设立的每一个目标,哪怕是一件小事,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使学生能够真正成长起来。
(四)在进步中寻求创新
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知识性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一个现代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只有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最终成长为“大国工匠”。
三、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注意事项
1.作为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在讲课环节要结合课程内容对此有专门的设计,并且按照一定的思路贯穿整个学期。设计要系统化、常态化,要体现在教案上。
2.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整个过程要贴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要自然、贴合实际、对学生有吸引力、有说服力。
3.注重“精神”的涵义。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时,要注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对学习、对物质享受、对金钱、对付出、对朋友、对家人、对生活、对社会有一定的正向、积极的认识与独立思考能力。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氛围。学习“工匠精神”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劳动热情,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