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项目化建设为主体,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实际要求,具体阐述了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课程的信息化建设。
[关 键 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0-0040-01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信息和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它也是学习其他与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结合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中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要求,在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熟悉计算机知识以及了解计算机应用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组成环节。
二、项目化课程的建设思路
(一)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活动,并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采用分层教学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中职学校的新生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甚至部分学生还是“零起点”,因此在新生入校后采用分层教学法,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构建信息技术的融合化教学
在构建信息技术的融合化教学时,教师要在基础课程资源上传至网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应的教学资源,从而不断探索出适合学生的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达到立体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将课程资源全部上传至网络,从而创建师生之间的交流网络平台。
三、课程建设内容
(一)编写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材,保证知识的前瞻性
针对修改后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考纲,编写出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教材,该教材在融入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学习本位的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材体系。除此之外,该教材还结合了项目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知识以“必须,需要”为标准,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二)建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形成学生学习包
本课程学生人数较多,为加强教学效果,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讲授的同时,依据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课程的特点,以项目式理实一体化教材内容结构为标准,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发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学生学习包(如图1所示)。
(三)依托信息化资源库,建设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
立体化网络教学平台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它以学生学习空间和教师教学空间为交互界面,将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网络辅助教学等融为一体,向学生提供实际和虚拟相结合的课堂形式,即教师既可以在课堂教室中讲授,也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同时兼顾教与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还可以为教师提供监控学习过程的技术,该平台主要由以下几个功能模块构成(如图2所示)。
1.身份认证模块:通过分析用户的身份来授予不同的权限,通过设计访问资源的差异性,来确保网络流量的负载均衡。
2.自主学习模块:学生用户在课堂内学习新知,也能够在课后随时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加强课堂讲授的内容,对应的微视频也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内容。
3.学习跟踪模块:该模块可以记录学生登录平台的信息,比如登录时间、学习时间、点拨内容等,可以实现教师的及时监督。
4.在线测试模块:学生能够进行自测训练,随时了解自己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学生检查学习效果。
5.师生交互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在自主學习过程中,有问题时可以在该模块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让教师答疑解惑。
6.作业展示模块:为学生作品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本次课程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化的网络教学环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实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建立现代化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通过本次课程建设,以计算机教学软件为背景,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多媒体、互联网等综合性的现代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来最大程度地实现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4).
[2]谭年职,谭晓宁.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J].才智,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