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微课+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7-12-13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张翼飞
  摘 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个性思维受到束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为改变这种现状,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微课+翻转课堂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教学实践探究,构建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翻转课堂结构。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翻转课堂及微课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应用型课程,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在课程中如何渗透信息技术前沿应用需求,开发学生计算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和运用信息技术,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问题。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模仿老师的操作,完成老师指定的学习任务,学生个性思维受到束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依托网络学习平台,以微课为载体,是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围绕翻转课堂+微课课堂模式的可行性开展教学实践探究。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稍有了解但运用能力却停留在简单的文本排版或PPT制作;有的学生除了玩游戏上网聊天,其他一无所知也根本没兴趣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想要顺利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也不容易。
  2.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性的讲练结合,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信息技术课一直以来的典型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准备好教学案例,示范操作过程,然后让学生模仿或提供特定的素材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老师提供的教学案例,根本没办法做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往往出现这种情况:表面课堂上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但一走出教室就立刻忘光了。为什么?因为学生做的东西根本不是自己想做的,只是按照老师特定的要求机械地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已。
  3.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学习,课堂上没办法真正营造思维碰撞的氛围
  一节课的安排基本是老师先通过操作讲解,期间穿插安排几个特定的任务由学生完成,最后回收作业。这样的时间安排往往还是不够的,还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或是想有所创新的学生没办法按时完成作业,根本没时间让学生形成讨论学习的氛围。
  二、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尝试穿插翻转课堂结合微课的教学模式来解决,并结合以下教学方法
  1.团队教学法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团队中,该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合作能力。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整个团队中的位置,按照工作任务开展整个项目,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即要坚持自我,又要讲究配合,尽量让每个团队都有机会展示反馈,不仅要表扬完成项目比较快的团队,更要对项目中分工明确和团队配合好的小组进行表扬,促进团队协作,弥补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均衡。
  2.案例教学法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启发,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不注重最后能否得到正确的、标准的答案,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度更高。
  3.头脑风暴法
  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学术有点独立、思想有点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能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参与者的创意及灵感,以产生更多创意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当一个人独自反复思考时,他的思路可能会限制在一个局部;当参与许多人的讨论时,能引发联想,相互启发,易产生共鸣和连锁反应,从而诱发更多的设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课堂讨论法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实验技巧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
  三、“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以《信息的编程与加工》章节教学为例
  (一)实践前期准备
  1.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是广州城区高一年级的学生,课前调查显示,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都学习过VB程序设计,然而仅仅是有印象却已忘记如何编程,多数学生只记得要打很多代码才能画出一些圈圈,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很想学编程,做软件,但都认为编程很深奥,很难学。因此创设情境,设计简单有趣的教学案例,消除他们对程序设计的“恐惧”心理,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显得尤其重要。
  学生不可能用一节课的时间对编程掌握多少,所以必须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簡单易懂的程序实现常用的软件功能,循环渐进,每节课都让学生充分收获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2.《信息的编程加工》章节的教学内容安排
  教育科学出版社新教材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第二节《信息的编程加工》教学重点是体验程序设计的魅力,尝试编程的主要过程,在深入分析并理解课程标准后,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水平,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了重构,设计了不同于教材的课时和教学案例:
  第1节:小软件“计算器”。了解程序设计与流程图,并运用VB制作加法计算器,知识点:Textbox,Buttom,Msgbox的运用;本节课学生刚开始接触编程,必须用传统课堂模式,让学生先学会运用VB平台编程,了解程序编写—运行—调试过程,了解软件的制作过程,通过老师演示一个加法计算器的制作,让学生拓展思维,做出实现多种运算方法的计算器。先以一节课就能做出一个小软件为目的,让学生收获信心,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的翻转课堂模式做好铺垫。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