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庆海
[摘 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畜牧养殖产业是国家发展“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确保养殖业增效增收,必须对畜禽疾病产生的途径进行科学、规范的防控。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 键 词] 畜牧养殖;病因;防控
[中图分类号] S85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4-0066-01
畜牧养殖的动物类型较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在市场供应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倘若在畜禽疾病病因上没有准确的分析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很容易在今后养殖上出现强烈的恶性循环,甚至给人类社会造成较大的威胁。
一、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分析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畜牧养殖产业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关注,畜牧养殖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粗放式产业。可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各种动物养殖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人工饲养和野外的动物,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当管理工作没有按照一定的规范、秩序来实施时,特别容易出现病菌滋生的情况,由此造成的疾病问题,将会非常严重,并且给动物生长和产品质量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若预防措施不到位,没有及时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也会造成畜禽大面积感染发病。
二、畜牧养殖的防控对策
(一)加强防疫、检疫工作
以现阶段观点来看,畜牧养殖工作的开展,能够充分供应市场需求,为人类食物增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伴随着自然环境恶化,以及市场需求的提升,畜牧养殖所要面对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多。在此种情况下,防疫工作、检疫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必要性。第一,防疫、检疫工作实施,必须积极联合专业机构来完成。畜牧养殖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数偏向于管理人员,在专业治疗知识上并不充足,因此无法快速、准确的识别疾病。国家规范当中,各地方都设定了专业防疫站和相关检疫机构,通过专业手段实施,能够更好地降低动物疾病发生概率。第二,必须定期对动物进行疫苗接种。畜牧养殖过程中,虽然执行体系和方法都在不断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但是内部、外部影响因素较多,如果在疫苗接种上出现错误,或者是不及时的情况,会造成大面积的疫病问题,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关注,引起重视。
(二)完善养殖场设施
在畜牧养殖工作中,防控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从全局角度出发,无论是客观上的工作,还是主观上的工作,都不能出现严重的疏漏现象。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和目前工作标准,认为在防控工作实施中,完善养殖场设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养殖场的通风设备、供水设备、清洗设备、隔离设施等,都必须保持在健全状态,同时要求养殖者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要尽量为动物成长提供较为优良的保障。现如今的很多动物,在饲养难度上是非常高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必须保持在均衡状态,还要充分结合天气变化情况,适当调整食物供应模式,尽量提高动物本身的抵抗力,降低疫病爆发概率。第二,在养殖场设施完善过程中,应尽量按照体系化方法完成。有些养殖者仅仅是采购了单一设备,在具体的应用效果上并不理想,反而给疫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当代的养殖场设施,都是按照配套原则来应用的,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绝对不能执行单一的工作模式。
(三)加强养殖场管理
畜牧养殖的防控工作中,除了在上述几项内容上努力,还需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上,投入较多的努力。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疫病的出现,都是因为细节上的管理工作没有按照科学的手段来完成,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非常强烈。第一,在动物粪便清理过程中,必须采用专业设备完成,同时必须加强消毒工作,避免病菌滋生情况的出现。第二,在动物养殖过程中,要对动物成长情况、活动情况、进食情况,均做出详细的记录。很多疫病在出现之前,都会展现出一定的端倪,养殖者必须仔细观察,根据日常记录作出准确判断。第三,对于某些已经存在疫病的动物,必须及时进行治疗,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无害化处理,并且要经过专业处置手段干预,避免对其他的動物造成不利影响。第四,要定期进行消毒工作,根据饲养的畜禽品种,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定期对栏舍和器具进行消毒,及时杀死病原,降低疫病发生率。第五,要加强外来人员的监管,杜绝闲杂人员进入养殖场,以免引起畜禽应激反应,诱发疫病。饲养员进场也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程序,防止带入病菌。
本文对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防控措施展开讨论,,现阶段的畜牧养殖工作开展,基本上得到了较大的进步,未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日后,应该继续在防控工作上深入研究,不断健全防控体系,从根本上推动畜牧养殖水平的提升,为市场供应更丰富的畜禽产品和社会发展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惠平.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139.
[2]梁万军.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当代畜牧,2014(2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