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龙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中也开始运用信息资源技术,也成为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对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门户的有效建立,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并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信息化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门户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门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4-0061-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成为人们能够得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高职院校中,信息资源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本文则主要对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门户的建设进行研究分析。
一、我国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信息资源门户建设的重要性,也开展了相应的建设工作。而其建设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信息资源门户的建设其最终目标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其次,很多高职院校和校企进行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开展了信息资源门户的建设,同时也对区域性资源共享平台进行了有效的建设。但目前其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亟须解决:
(一)基本没有对软件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在目前所進行的信息资源门户建设工作中,大多是对硬件设备的配备和投入,基本没有对软件的投入,同时这样的信息资源建设也比较粗糙,并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设计方案。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优化以及共享目标,缺少专业性。
(二)不能对信息优化整合的目标进行落实
即使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都开始了信息资源门户的建设工作,但其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大多还是通过单个平台进行的,缺少良好的沟通性,因此也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同时还对信息化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三)其信息吸收的差异性较大
在目前的建设过程中,使用者、学习者以及参与建设者的素养都是参差不齐的,导致在信息资源门户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其内容表现有较大的差异。
(四)缺乏有效的资源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只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加工,缺少对教学资源优化组合的环节重组,也就不能进行良好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门户的建设措施
(一)了解需求进行信息资源开发
在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门户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明确实际需求,将其作为建设的实际导向。尤其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域,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对信息资源进行建设和开发。而建设的过程中,其重点内容应为专业的技能重点和难点,同时需要建设教材和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此外,还需要对网络训练系统进行有效的健全和完善,建立网络综合训练机制和营造氛围。
(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门户的建立还存在不规范性。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学习国内外现有的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建设经验,依照其标准严格执行,对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的类型进行规范,同时建立科学合理性标准体系,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有效建立。此外,则需要有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保证其资源共享的范围得到提升和扩大。这样,则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门户的有效建立,就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还能有效提升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率,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同时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教学资源。
(三)加强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门户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对资源结构进行最大限度的合理化,这样才能保证信息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减少资源重复浪费的出现,保证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程度的出现。但同时,各高职院校还应与本校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特色的信息资源,将所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采取优化配置的方式,建立具有特色的媒体库以及网络课程等多样的资源库,使信息资源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此外,还需要对同类院校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信息资源门户建立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对云计算技术的有效利用,对院校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好地建设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门户,,并最终实现良好建立。
综上所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信息资源门户使其有较强的难度和复杂性,需要将多样的学科知识以及多个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在对信息资源需求量不断提升的今天,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尽快建立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门户,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潘梅勇,宋伟奇.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库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6(5):24-26.
[2]丁文霞,付巧云.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建设与运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9):73-74.
[3]魏晓琳.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考[J].城建档案,2017(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