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林茂
[摘 要] 厌学,是广大中职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厌学不仅会直接导致中职学生学习成绩低,还会间接影响他们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的态度。因此,克服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势在必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探究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以及对策。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厌学情绪;成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4-0058-0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初中毕业,但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毋庸置疑,相比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就表现出了厌学情绪。这种厌学现象到中职阶段愈演愈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职学生厌学情绪愈演愈烈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同一个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厌学,致使这种厌学情绪愈演愈烈。其二,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中职学生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其三,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厌学的中职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学习,致使他们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基于此,笔者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浅显论述一些克服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如果学习者周围的绝大多数人都表现出厌学的心理,势必会让学习者产生从众心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习氛围越来越淡。因此,针对中职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导致厌学的现状,笔者在立足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克服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总会对一些在课堂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一些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不够好的学生给予发展性评价,引导他们转变错误认识,摒弃厌学情绪,虚心认真地向表现好的学生学习。此外,笔者还经常通过开展一些与学习相关的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师的不懈努力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下,逐渐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引导中职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供了保障。此外,在教师的各种评价中,中职学生也逐渐获得了自信心。
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不竭动力。然而,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由于学习兴趣的缺乏,致使中职学生厌学情绪强烈。鉴于此,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刻不容缓。为了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创设各种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千方百计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努力找寻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并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创设各种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当学生置身于笔者创设的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之中时,他们不仅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也会跨越式提升。
在教师创设的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中,中职学生把对五彩缤纷生活实际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学习中。
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升中职学生学习实效的必胜法宝。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注定会事倍功半,长此以往,还会造成严重的厌学情绪。反之,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自如地利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必定会事半功倍,如此一来,他们必定也会爱上学习。鉴于此,为了克服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会灵活巧妙地滲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熟练掌握各种学习方法,进而进行有效学习。
例如,笔者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毋庸置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现实存在的。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时候,也会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逐渐熟练掌握并学会了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学生熟练掌握的各种学习方法不仅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扫清了各种障碍,还切实克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要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抓手,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依据,多措并举大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教材教学内容为蓝本,以各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助手,想方设法极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提升学习效率为目的,以润物无声地渗透学法为推手,千方百计着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当然,克服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远不止这些,还包括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拓展中职学生的学用渠道等。总而言之,教师要立足课堂、着眼实际,采取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以及指导学法等策略循序渐进地克服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
参考文献:
[1]张志.浅析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6(21):180-181.
[2]梁皎.中职学生厌学情绪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育,2016(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