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俊平 胡小和
[摘 要] 通过比较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历史演变,分析了高职院校“诊改”概念的形成和基本理念的内涵及其与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的关系。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005-03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ISO质管体系)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有重要作用,其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适应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已有100多个国家采用。特别是新版质量标准,其核心内容是“使客户满意”,具有适用性广、通用性强的特点,因而备受各类企业推崇。贯彻ISO9000族标准已被众多企业所看重,成为企业证明自己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一种“护照”。尽管教育组织与企业组织从目的、对象等在本质上有相当大的区别,教育服务质量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比工业、农业及其他服务业的质量体系要复杂得多[1],但是,从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理念来说,其实质又是一样的。ISO9000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是其精髓,而管理职责、测量、分析与改进则是过程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2]。ISO质管体系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强调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互利的供方关系,对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下简称内保体系)建设与运行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高职院校推行内保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保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12月,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質量保证体系由内部和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构成,其中内保体系是基础,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动力[3]。
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历史演变
我国历来一直非常重视教育的质量问题,纵观194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历史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9-1985年,主要特点是教育的中央高度集权,教育的政治化特点明显。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通过了多个决定和规程,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达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从制度和体制上明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过程,起到了控制与审核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4]。后来经历了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全线崩溃与恢复、重建的过程。
第二个时期是1985-2015年,政府放权,推动高等教育评估的建立及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1985~1986年,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1999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从而在法律上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和监督职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部分高校引入ISO质管体系认证,试图借用现代企业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这些有益的尝试,为内保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个时期是2015至今,政府进一步放权,推动高职院校内保体系的建设与复核。根据2014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于2015年先后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院校提升自我保证质量意识,建立体系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一种内部自我调适、优化结构、达到自我最佳状态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体系建设,其理念源于ISO质管体系。
二、内保体系建设“诊改”概念的形成
(一)追求职业教育“零失败”,其理论借鉴于ISO质管体系的零缺陷制造理论(Zero Defect Management,简称ZDM )
零缺陷制造理论(ZDM)源于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零缺陷”思想。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零缺陷理论核心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指的是在产品制造、企业管理中“一开始就做正确的事情,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职教育,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首先应该进行顶层设计,让所有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输入到输出)都得到合适的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不能输出有缺陷的学生。
(二)落实“三全”质量保证,其理论借鉴于ISO质管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
TQM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费根堡姆提出。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在我国,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搞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指的是全面质量管理。教育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颁布,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在新时期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布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在会议上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的口号,尽管这种理念早就达成了共识。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再提“三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