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飞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给教育领域的各个层次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充分、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促进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课程标准及学生学情等具体情况,以空气流量计(MAF)检修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关 键 词] 信息化; 教学设计; MAF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6-0103-01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1]。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
一、教学设计理念阐述
本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汽车维修工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为导向,并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把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融为一体,创设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做学一体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2]。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选自职业教育汽车专业项目化教学系列教材《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以空气流量计(以下简称MAF)的检修为教学内容。MAF故障引起的发动机怠速不稳是汽车维修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对MAF检修是汽车维修工的岗位核心能力之一。根据岗位能力和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即把了解MAF的分类,理解MAF的工作原理作为知识目标;把能检测MAF及控制电路并确定故障点作为能力目标;把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班组协作提高团队意识作为情感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将MAF控制电路的检测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不同故障现象下MAF故障点的判断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汽车机电维修工。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发动机机构与维修、汽车电工电子,对本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此外,这些学生大部分对动手操作有一定兴趣,渴望成长和能力提升。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喜欢手机等电子产品,对网络信息很感兴趣。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依托,采用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并以仿真操作及实车排故为突破口,从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如下。课前:学生在线完成预习内容,教师布置在线预习内容→课堂环节1(学生提出课前学习疑问,,教师提出学习目标)→课堂环节2(学生在线软件学习,教师在线软件教学)→課堂环节3(师生在线完成课堂测试)→课堂环节4(学生排故练习,教师设置故障并指导学生)→课堂环节5(学生在线完成自我评价,教师在线完成学生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利用校园网登录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在线设置以怠速不稳与进气系统关系为讨论话题,并完成相关教学准备。学生在线完成讨论,并做好相关总结。
(二)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通过维修接车实拍视频引出本课内容空气流量计引起的怠速不稳故障排除,同时学生根据视频完成汽车维修保养接车单。通过创设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翻转课堂。此环节主要解决学生课前学习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在线教学系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和讲解,同时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在线仿真软件排故操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互助讨论,制订检修计划,完成学习平台问题测试,通过3D仿真软件进行虚拟排故操作。仿真操作的意义在于关注学生错误的操作并及时进行更正和指导。这对教学重点的突破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多有助益。
4.在线答题。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发放课堂测试题,学生通过教学平台作答。作答结果在教学平台直观显示,自动统计。本次课设计了MAF各端子功能及测试方法选择,目的是在进行实车排故前考查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确保实车安全操作。
5.实车排故,提升岗位核心能力。教师实车随机设置相关故障,学生进行故障检修,规范填写故障诊断作业表。本环节实车排故训练,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在线反馈,总结评价。利用教学平台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价,教师能在教学平台上直接查看评价结果,对课堂效果能更直接地掌握。
七、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造较单调的技术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4-5.
[2]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