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东青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循环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6-0101-01
一、知识内容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数学第三册。
二、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循环结构算法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掌握,不可理解其运行时循环变量的变化,成为学习者的隐形障碍。但中学生对计算机各类软件操作有一定的优势。
三、应用展示
(一)课前初探
课前学生登录平台,接收学习任务。任务一:查看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任务二:观看黑客帝国破解密码相关视频,完成课前作业,初步体验循环结构;任务三: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循环结构应用资料上传互动讨论区。
(二)創设情境
课堂的一开始播放上海迪士尼宣传片吸引学生眼球。提出问题,引出限流门禁程序,学生通过课程网站观看门禁程序分解版动画,初步形成两种思路:先判断再执行和先执行再判断。为接下来的两种循环结构做好铺垫。
(三)分析研究
让学生思考两种结构的共同点,导出循环体和循环结构的概念,再由小组合作写出两种思路下的自然语言算法,进而画出两种结构的算法程序框图,得到循环结构的两种形式: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以及两种循环的本质区别。
(四)深化理解
展示例题:“编写1+2+3+…+100的程序框图”,针对循环三要素提出三个问题,,明确两个循环变量的变化是理解循环结构的关键和难点。这里通过Flash动画将程序框图“表格化”,记录循环中的循环次数以及追踪变量在每步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循环结构的运行,有效突出了重点。
为了加深对重点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打开算法程序框图软件完成任务一、二,此软件可以再次呈现算法每一步运行的流程以及变量在每一步的变化,将抽象的算法运行可视化。还可检测算法设计是否正确,由可视化的运行记录查找错误,从而轻松解决学生无从下手纠错的难题。这是本课又一重难点,传统课堂中,这部分内容抽象,教师难讲,学生难懂。以探究一为例,学生在软件中画出程序框图,再更改循环体的顺序,然后运行算法、观察记录,再与原始算法记录进行比较,就可轻松完成探究,达到做中学,掌握循环三要素对算法的影响,每个环节都可观测、可求证,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五)知识应用
为了巩固概念,发布任务。任务三:检测学生是否会追踪变量的改变,读懂算法;任务四:由例题的“连加”延伸到“连乘”;任务五:给出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设计程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打开软件,设计出相应的算法程序框图,利用软件反复检测、反复修改,小组合作探究下,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六)总结评价
最后学生登录课程平台,通过自评他评量化表完成对本节课的梳理,自我检测是否达成本课三维目标,教师通过平台获得及时信息反馈,作总结点评。
(七)作业拓展
作业是课堂的延续,为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专业教育渗透数学课堂,布置了以下三方面的作业:必做题、选做题、拓展题。
参考文献:
[1]李志明.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9).
[2]马安山.浅析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J].中小学电教,2014(Z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