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那广伟
[摘 要] 校内实训基地作为教学体系的中心内容,是职业教育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和载体。生产性实训是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则是内涵建设的核心。
[关 键 词] 中职;电子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6-0191-01
教育部在《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要“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的实施计划,特别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我校将电子、学前教育、机械、汽车确定为支柱专业,并对工学结合进行深入探索和尝试,确立了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其中电子专业的工学结合形成了“生产认知、教学实习、真实生产、岗位轮换、逐步晋升”逐级递进模式。
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面向电子电器生产企业,通过分析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与大连爱丁数码有限公司合作,以校企共建、共同管理、学校所有的模式,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学校提供面积为200 m2可供50名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厂房,企业提供“爱丁数码翰林提技能实训机”充电器和“EDU-收款机”的生产组装设备与元器件。将企业线长岗的知识技能与课程改革相结合,通过“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教学车间,,培养懂技术、懂质量检验、懂管理、综合能力强的生产线长。
通过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与企业合作的线条已由线型逐步向块状、立体型合作转变,由单一的消耗性实训向造血性实训转变;学生在专业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生产性实训环节
根据“对接岗位、能力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实施了五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生产中学习,教学效果显著。
(一)生产认知
学生入学即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了解企业部门构成、生产流程、岗位职责、设备工具、生产产品等。进行生产知识培训,岗位体验。
(二)教学实习
以组装零部件为任务,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教学实习,进一步加深对生产要素和技术文件的理解掌握,为进入真实生产环节做好准备。
(三)真实生产
进入真实生产环节后,学生按照企业下达的“爱丁数码翰林提技能实训机充电器”和“EDU-收款机”生产任务,进行真实的生产制造。生产完全按照企业的技术、品质、管理要求进行,最后经过严格检验,达到出厂的质量要求。
(四)岗位轮换
經过两周的生产实训,对已经具备了胜任该工作岗位能力的学生进行器件发放、组装、焊接、调试、品质检验、维修、仓储的岗位轮换。最终使每个学生实现七个工作岗位的锻炼,胜任该条生产线的全部岗位工作。
(五)逐步晋升
通过岗位轮换,选拔观察能力突出、品质优秀的学生进行组长和线长岗位的升职锻炼。重点培养这些学生的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异常情况处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其成长为生产线长后备人才。
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实现了“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学徒、实训即生产”四合一的教学模式,使技能与具体工作任务结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及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体会与思考
(一)深入调研对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
中职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到底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够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一般认为只能培养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但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实践证明,操作工只需要两周就能够达到培训目标。显然,职业学校不能只停留在培养简单操作工的水平上,而要深入挖掘企业内涵,提升培养目标,把落脚点放在培养生产一线的“领班”上。
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的实践,“员工”的成长路径是技术熟练生产操作工—生产组长—生产线长。按照企业训练课程时间,一般操作岗位员工两周可以培训出来,组长需要4个月,优秀的组长6个月能够成为线长。为此,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可以定位在培养线长。
(二)校企合作要深度挖掘,使利益最大化
中职学校提升培养目标,培养生产一线线长这样的“小领班”,必须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因此,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中职学校应该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去发现和寻找合作目标企业,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开展互利多赢的深度校企合作,促进双方利益最大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设施、专业教师和技术资源,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校企融合,为自身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陈光秀.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J].职教创新,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