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中国制造”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018-02-08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刘碧俊 李萌
  [摘 要] “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及“十三五”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仍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以食品设备自动化专业群为试点对象,开展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提高“双师”能力,探索和实践了“校企互融五对接”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 键 词] “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26-02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并审议通过了“中國制造2025”,它是立足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现阶段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需要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以人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基础,创新驱动的根本在人,质量保障的根基在人,绿色发展的内涵在人,结构优化的基础也在人。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纵观工业革命的发展历史,发达国家的不断变革,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提升。从最初的适应低技术经济发展的初中级技能人才转变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中高端人才。技能人才,尤其是技术创新型和高素质人才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和重要基础。“中国制造2025”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使我国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之列,最大的问题也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如何培养一支能把“中国制造2025”落到实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显得十分迫切。
  (二)“十三五”重要发展机遇需要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从全国看,“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一带一路”、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在江苏密集实施,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的时期,这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从江苏看,“十三五”也是省委、省政府更大力度推动苏北振兴、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区域需求量大。从淮安市看,“十三五”也是全市把握转型升级大趋势,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更大突破的重要时期。我市持续推进“4+1”现代农业产业、“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4+3”服务业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和提质增效,“十三五”全市人才总需求量6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3.5万人、高技能人才14万人,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
  (三)当前制造业人才现状需要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现状不容乐观。据统计,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1.6万个,本科工科类专业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数约1.1万个,在校生186万人。据统计,201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为3200多万。据预测,到2020年人才缺口1900多万,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到2900多万。
  二、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005年以来的近10年中,职业院校共培养了近8000万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5亿人次以上,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力量,但现阶段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在培养理念上,科、教尚未融合,师资“非工化”现象仍较严重
  在师资选配上,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既有丰厚制造业技术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在竞争性科研机制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战略的影响下,部分高校过分强调科研成果导向和社会服务职能,忽视了科研服务教学的基本办学原则,背离了科教融合发展的工作方针。而我国绝大多数工科教师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校门,在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下,缺乏严格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缺乏现代化工业企业的科研生产、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等实际经验。不能将教育教学工作良好地与科研过程相结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在培养内容上,供、需尚需统一,专业设置和知识体系稍显滞后
  在专业设置上,我国教育专业的教学与课程结构一直受限于相对刚性的专业目录,专业划分较细,转专业限制严格,学生知识面狭窄,导致复合型人才缺乏。未能根据市场需求跨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做适时调整,更与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不相匹配。在教学内容上,产业界还未真正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出现在教学内容中。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不能满足新兴工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对引进技术、设备和生产线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需要,部分专业的知识体系发展甚至滞后于产业技术的发展。
  (三)在培养资源上,产、学尚待协同,相对性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
  在资源配套上,受到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制约,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不足,无法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教育资源的相对性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实践教学中,实践性、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学校与企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质量建设方面有结合但不紧密,有效果但不持续,高职教育改革没有充分体现新时期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诉求,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不足。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