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荻
[摘 要] 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许多高职院校通过学习企业文化,将6S管理模式应用于实训室,切实改善了实训环境。但初步改革后也暴露出了只注重形式、不细究内因等问题。剖析了企业6S管理的几个细节,对比了学校实训室管理的现状,认为学校的实训室推行6S应当进入更深的层面,而这一举措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育人,即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关 键 词] 6S管理;实训室管理;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202-02
一、实训室引入6S的成效与不足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国内的高职院校都十分看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与之相应的实训场地建设就成了学校硬件投入的重中之重。而近年来,在硬件设施的比拼渐渐降温的时候,更多的职业院校把眼光放在了实训室的软实力建设上,探索如何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使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效力。不少高职院校采用的做法是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向企业学习,将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经验引入学院的实训室管理中。
在众多的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经验中,6S无疑是应用最为广泛,也是目前最为成功的一种管理体系。6S的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和素养。6S管理模式引入学校后,可以看到学校的实训场所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训室的布局比原来合理了,空间更加宽敞明亮了,工作台与桌面更加干净整洁了,学生也比以前更遵守现场的纪律了,甚至一些材料的消耗都减小了。
但深入教学一线的老师和实训室的管理人员可能会发现6S带来的改善可能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乐观。表面干净了,;垃圾却转移了位置,垃圾可能出现在了抽屉、柜子或桌缝里;实训室的仪器设备还是以惊人的速度损坏,其中可能还存在人为的破坏;物品的合理放置可能只是在实训结束后甚至是迎接检查的时候,学生在平时的实训过程中还是更多处在懒散无序的状态……
客观地说,在高职学院向企业学习6S管理的第一阶段,改善了实训教学环境,但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面上,接下来继续深入推进实训室6S管理则要抓住其精髓,关注其细节。深度对接企业,向优秀企业学习的下一步应当做到从“形似”到“神似”。
二、几个值得深入学习的6S细节
(一)谁是管理者——全员參与,人人有责
企业6S的推进依靠的是谁?是每一个一线员工!6S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少数几个管理者发号施令来完成的,仅仅依靠几个人来施加外部压力推进的6S也不是真正的6S,因为它其中的一个S——“素养”正是针对全体员工的。以企业生产现场的仪器设备管理为例,都是谁使用、谁负责、谁记录,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就可以找到责任人,确定故障点,以最高效的方式开展下一步的维修、维护等工作。而学校的实训设备管理主要依靠实训室的管理教师或其他理实教师。学生作为设备最大的使用群体,不承担任何管理责任,仪器出了问题就申请换一台。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与设备之间是一对几十甚至一对几百的关系。出现忙不过来、管不过来的情况就再正常不过了。时间一长,就必然出现仪器设备管理混乱和高损坏率。因此,深入推进学校实训场地6S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学生从被管理者转变为6S的管理者、执行者。
成为6S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也很容易被误解,譬如理解成给实训室打扫一下卫生,离开的时候仪器设备、桌椅板凳归位就可以了。这些是参与6S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却不够全面。6S的内容是丰富而细致的。比如在“整顿”环节,可以师生共同来区分“必要物”和“不要物”,一起来对“不要物”实施红牌作战;在设备管理中,可以要求学生除了使用以外,同时负责使用前后的检查和记录……细加探讨,可以发现学生可以参与的还有很多方面。学生参与得越多,责任心与归属感也越强,管理越轻松,6S的效果越好。
(二)可视化——易于执行,也易于监督
学校推行6S的初始阶段,对可视化管理更多的是应用在物品的定置和安全上,如形迹管理使物品更容易归位,醒目的警示标志减少了师生在实训现场的不安全行为。有些学校还将企业的生产看板借鉴到学校,让人对实训操作的流程一目了然。以上这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我们在企业还可以看到可视化的其他作用,例如职责的公开宣示。
在一个好的企业,每一个生产环节甚至卫生的打扫都会有一个责任标牌,每一项任务的执行都会留下一条记录,通常被公开放置在醒目的位置,这些责任标牌起到了一种监督的作用,让人对待工作不敢掉以轻心。
在学校,学生成为6S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不可能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除组织和引导外,必须要一定外力的约束。还以仪器设备的管理为例,试想,如果为每一台设备或一个工位制作一个简明的使用登记表,要求学生在使用前后进行检查并签名记录,那么出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确定到人、时间和位置。学生还会草率任性地对待实训设备吗?这样并不为追究学生的经济责任,只为了使他们在实训室里行为更加谨慎,在遵守操作规程方面做得更好。
(三)标准化——行为有据可依
在企业,,员工的行为都有据可依,生产上有工艺规程、工作卡,就连清扫也有清扫作业指导书。清扫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清扫的区域或对象、责任人、工具或方法、清扫的要点、要达到的标准、周期或时间等,张贴在醒目的位置,执行者只需按章操作,就可以扫出洁净的环境。
反观学校,在执行6S的时候,垃圾由表面转向“地下”,不也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标准吗?如果将学校实训室的卫生打扫、关键设备的操作、重要实训的流程等都进行标准化,并将标准置于醒目的位置。学生按标准操作、教师或其他管理人员按标准检查验收,这对提高清扫的质量、降低设备的损坏率、培养学生严守规章制度的职业素质,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整顿——“三定”之外有“三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