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查晟东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汽修专业中尝试现代学徒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对接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开展的现状分析,从作比较、找问题、寻策略几个方面,对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实践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评价方式的创新、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本土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9-0029-01
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企业转型与技术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调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而现代学徒制强调学校跟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开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外现代学徒制比较典型的有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国内也有好多通过国际合作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以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与奇瑞捷豹路虎合作的英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例:它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升。这种中英现代学徒制要向其他专业进行本土化实践的推广,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共同”参与度不够
中英现代学徒制模式可以借鉴,但不是完全可以复制,中英现代学徒制,由企业深度介入,企业出资出力,校企联合共同育人,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直接进企业工作。而职业学校的大多校企合作项目,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资源开发还远远不够,有些合作企业追求的企业利益大于社会责任,实现共赢的意识还没形成。
(二)工学结合谈不上深度融合,师傅与徒弟流于形式
学生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缺乏系统性,项目随意设置,师傅水平参差不齐。以汽修为例,企业师傅的教学形式仅是技能操作,忙时也仅是让学生看看;不忙时,师傅休息、学生打闹;面对违纪学生,师傅的处理方式也比较单一。这种工学结合,有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但没有做到深度融合。
(三)企业的考核评价走过场,对学生无约束
目前的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参与了一些实操项目内容、标准及考核办法的制定,但项目化的校本教材缺少;工学结合的考核标准不完善,评价学生的方法简单,评价对学生的升学、就业无机制约束。
二、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实践的实施策略
现代学徒制贯彻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那么如何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呢?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不能流于表面,而要切实可行、融入职业要素
现代学徒制模式要求制订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汽修专业的工学结合,要注重小班化,项目化的教学形式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开发切合汽车维修企业生产实际的前台接待、机修、钣金、喷涂、美容等几个大项,每一大项又细分若干个子项,列出每一子项的考核要求,制订周实训计划, 每周各个岗位轮训,同时要求学生与员工一起,早上参与企业晨会,服从5S管理,要将这些带有职业要素的内容及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二)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中强化开发课程标准,重视考核评价
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参与课程开发,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将学生在上述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评价;师傅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情况、定岗实训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考核不仅与学业完成情况相挂钩,还与学生就业的安排与推荐有关,工学结合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直接影响其就业。
(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师傅要顶用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师傅哪里来?常熟中专的做法是:学校联系当地汽修行业协会,此行业协会由当地265家一二类维修企业中精选的50家企业组成,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哪家企业,就聘用那家企业中的师傅担任导师,也可以由行业协会推荐其他师傅进行兼职授课,师傅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参与制定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标准,这样,师傅培训学生就变成了培训自己企业的员工,学生就业还可在行业协会内部相互推荐。
总之,现代学徒制可以解决招生即招工的问题,具有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势;但它也有投入大、标准高、沟通难的困扰。而在汽修专业中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由维修行业协会来统筹师资,由维修行业协会来推荐就业,解决了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难题。真正意义上把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向前推进作了尝试。
参考文献: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2]李梦卿,王若言,罗莉.现代学徒制的中国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