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杰
[摘 要] 针对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平时上专业课,尤其是专业理论课时存在的诸多不良状态,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引发了对中职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许多不顾学生思想和思维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再进而得出“训练和培养中职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才是中职教育真正的最终目标”的结论,并结合日常机械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常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思维训练方法,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基层课堂教学经验与职教同仁共同分享。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一举多得,达到改善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中职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以及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奠定良好基础的多重目标。
[关 键 词] 中职;机械类专业课;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048-02
一、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发的思考
(一)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
教师“满堂灌”,几乎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于是学生“只顾听”,当然最后不少学生变成“只顾睡”。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授而不启,启而不发”的现象
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答案和结果的讲解,而不注重对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和引导,不善于帮助学生在条件和结论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于是,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并没真正弄懂知识,更没学会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更别谈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了。
(三)教师对学生思考问题时包办代替式的“思维溺爱”
对本来需要学生去思考和分析的问题,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似乎也进行了启发提问,但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往往等不及学生真正思考清楚就急于大包大揽地替学生“思考”并直接给出了答案。长此以往,在这种包办代替式的“思维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就养成了依赖的心理,懒于思考,只要静等老师公布所谓的正确答案就好了。
(四)习惯于采用“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
我们的教育习惯、教育环境和我们的老师本身,长期都很习惯于“统一思想”,习惯于唯一的“标准答案”,而不太鼓励和不容易接受多维思考、多种解决方案的“百花齐放”。
二、培养中职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应成为专业课课堂教学的重
要目标
爱因斯坦曾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因此,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却常常本末倒置了。我们常常仅仅忙于向学生讲授知识的本身,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羸弱。再加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也往往让学生没有动力、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去磨炼思维。
那么,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反映。思维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对感知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其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其品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能力水平就是由思维的品质来决定的。
三、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良好思维习惯的主要方法
(一)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目前在我国,中职生的主体生源还主要是初中升高中过程中因成绩不佳而分流出的那一部分,因此,中职生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他们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目标不够明确,对自身学习和取得进步的自信心严重不足,所以,在新生入学后和上第一堂专业课时积极地通过专业介绍、课程介绍、参观相关企业等各种方式和手段,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信心,进而在教学中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自身能够进步的信心。这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够进一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的成败。
(二)精心设计,循循善诱
对教师而言,我们所用心策划的、合理的教学设计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的,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思路的打开的。而好的教学设计往往在于通过设疑来对学生进行层层诱导和步步启发,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善于设疑和善于解疑。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其实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的。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善于设疑的“问题老师”。这里,我就以自己曾经在市级创新课设计大赛中获得第一的《常用测量工具——千分尺》的教学设计方案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在这部分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我遵循了人类对事物“先学会使用后深入探究原理、由感性认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一般认知规律,紧扣千分尺在机械专业中的实际应用对学生的实际要求,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千分尺理论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學顺序,而改为“由实践引领理论”,即将教材中有关动手实践部分的“读数方法及操作使用方法”作为先导,将实践操作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始终,学生兴趣盎然地摆弄着手中的测量工具,却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出的求知欲给予适时的、恰当的引导,层层递进,针对这些问题一步步穿插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这一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自己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可操作性,以及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和训练方面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融合点。
(三)学习前人,敢于质疑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勇于提问的能力,这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和培养。我觉得,学习前人和敢于质疑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很重要,但基于自身认真思考之后所产生的质疑同样也很重要。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这个鼓励质疑的过程往往伴随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那就是,学习前人和敢于质疑的本质都是要求我们去追求事物的本真,渴望和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