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向军
[摘 要]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中高职衔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工匠精神的内涵,构建充满活力的中高职衔接校企双主体人才共育机制,三方共建工作室平台,形成中高职衔接的“导师学长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中高职衔接信息技术类专业中进行深入实践,探讨这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育人模式对中高职衔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信息技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050-04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明确各级技能人才定位,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体系。”目前中高职衔接迎合了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需求,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出了有益探索,推进了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进程。但是,由于中职和高中毕竟生源不同,教学方式也有区别,所以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中高职衔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来自中职学校的高职学生往往专业技能比较强,但普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职业精神较弱;而现有的教学模式重在学科知识的灌输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体制落后,缺乏个性化、创造性
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通用型培养方式为主,培养过程不能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个性化思维,没有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难以应对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手段缺乏实践性
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要求老师具备相应课程的软硬件操作技能。然而,大部分教师在后期教学中没有及时更新知识技能,教学途径和方式都采用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方法,脱离计算机发展的实际,所谓的教学项目案例分析也只是纸上谈兵,与社会脱节。
(三)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行业要求脱节,缺乏可持续性
各专业各自为政,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训与行业要求脱节,缺乏岗位实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按照课本的实训步骤进行验证性实训,实训内容缺乏真实环境,难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综合能力,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
(四)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多样性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往往以单门课程实训教学为主,缺乏集合各项专业技能的综合实训。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实训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很难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品质。这些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我们认为,高职对这类学生培养的着力点应当在其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上,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提高,其中重点是培养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至臻完美的工匠精神。
中高职衔接信息技术类专业基于“工匠精神”的导师学长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尝试回答中高职衔接学生应当“怎么教”这个课题。主要通过联合高职、中职、企业共建工作室平台,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形成工作室项目课程。通过工作室平台建设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职业人”,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责任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导师学长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设计
(一)构建充满活力的中高职衔接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共育机制
我们成立了统管实践教学工作的项目教学中心,对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发校内教学实训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对实习实训进行统一管理。搭建以专业建设为纽带的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工作室平台,使之成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生产实训基地,该平台由项目教学中心实施,融合实训教学、职业技能比赛、职业技术鉴定、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形成“中高职衔接、校企共建、过程共管、人才共享”的合作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
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与企业合作,由项目教学中心管理系列工作室、创业中心、实践基地。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驱动,以生产性项目为导向,安排老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双重功能。其基本过程为根据项目教学中承接的合作企业项目资源,组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与规划,按照“知识技能+项目实操”的改革思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方案的制定与批准、项目实施过程组织与管理、阶段评估与修正、项目完成与总结等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心运营与校行企合作机制如图2所示。
依托项目教学中心,把真实项目引进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融入真实项目中。项目教学中心组织各专业工作室根据项目要求组建项目团队;在项目运营期间,由企业方提供技术支持,项目团队负责引导学生参与,承担主要运营责任并为风险负责。同时开展课程项目化教学,企业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适时派遣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教学与指导,形成多方参与项目的工作过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树立起对工作执着、对项目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的职业素养,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融入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具备进入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逐步成长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三方共建工作室平臺,形成中高职衔接的“导师学长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中,我们联合中职、企业三方共建工作室平台,项目教学中心承接的校内外真实项目由各专业工作室实施,工作室平台将课堂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同时把工作室平台打造为教师科研基地和竞赛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以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实训内容任务化、技能锻炼过程工作化为目标,构建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保障制度和工作室实训环境,形成基于“工匠精神”的导师学长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为主导,在学生学完基本的课程知识后,引进行业专家参与“工作室制”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为核心,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由工作室导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技能的训练,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