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红利
[摘 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学校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以网络为载体变相渗透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载体运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34-0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内部开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很大的好处,但是这些益处仅停留在理论上,于现实而言,以网络作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存很大问题,亟须教育界人士的重视。
(一)教育主体的欠缺
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把握网络技术能力方面有所不足。现今,网络运用的主力军是青年人士,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从宏观角度来看,青年大学生身处科学信息技术的前沿阵地,他们掌握着新颖的科学技术,能获得最新的新闻资讯。与之相对应的高校教师,有些因年事已高,在接受新鲜事物和掌握现代高端技术方面不及年轻人。因此,对网络教育这一新教育模式,教师往往不能在课堂上娴熟运用。尽管当前高校有很多青年教师,但是资深教师依然是教育教学的主流,他们在这方面略显弱势地位,也就无法更好地运用网络来教育走在时代前沿的年轻人。
(二)教育客体的欠缺
高校学生没有很强的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教育的意愿。在学校整个网络教育中,教师、学校是外力因素,学生的自我教育意愿才是核心因素。当前,高校中关于教育改革的呼声十分响亮,但是身处改革旋涡的学生却没有较强的积极性,他们更多的是“任务式”地被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网络带来益处,主要在于学生合理使用。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他们并未真正踏入社会,其很多想法和思想尚未成熟,在是非面前易陷入混沌。作为信息集散地的网络世界,本身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时容易被不良信息(如虚假新闻,黄暴图片、视频,游戏等)吸引,自我控制力弱的学生便会沉溺其中,长此以往,不仅会荒废学业,也会损害身体健康,更甚者走向犯罪。网络世界情况复杂,如果学生分不清楚是非善恶,往往会被网络迷惑。
(三)学校自身所存在的缺陷
高校运用网络来展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会因为软件、硬件等基础设施不完备而出现种种问题。其中,硬件设施主要表现在提供教育所需的技术设施和其他各类设备,而软件设施则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研发的相关软件。当前,高校现有的网络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存有较大的缺陷,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的设备准备不充分。首先,尽管现在的高校都在积极引进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来协助教学,且在高校内覆有无线网,使学生能方便地使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但是在全国仍有很多高校教室没有多媒体设施,教师给学生讲课依旧是使用讲台、黑板和粉笔等最简单的工具,并且大多教师的教育模式仍旧是传统灌输式教育。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氛围不浓。其次,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与综合类高校在教育侧重点上有一定差异。因此,不同高校的强势专业和教学特色也就各有不同,在投入教育经费以及软件、硬件设置上也会有不同的投入量。比如,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校会在实验设施等教学设备上资金重点投入,对文科类专业则难免有所忽视,从而导致学校理工科发展成熟而文科类专业营养不良,这可以说是学术界的“马太效应”。
(四)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
自从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蔓延至今,由于网络的迅捷性和无障碍性,让全世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网络世界里得到融合。不过,当下在网络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采用文化产业输出等方式变相传播其资本主义价值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猎奇阶段,鉴别能力也很薄弱,对网络信息往往分不清孰是孰非。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怎样让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被外来思想所影响,需要高校教育者的正确和悉心引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教育主体在素质方面参差不齐
众所周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师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过硬,会对学生有良好影响,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素质提高。如今,因为网络教育的引入,教育界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它要求教師不仅要在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上达标,还需掌握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和教学软件、硬件的操作。换言之,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达到“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实际上,这类教师还很稀缺。
此外,当下高校教师的年龄差距较大,年龄断层现象较为严重,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的,或者并非科班出身,因此,他们对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原理等基本知识还很陌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就无法同专业教师相媲美。
再者,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不同教师在课程上的积极性和敏感度也有较大差别。有些教师是以敷衍态度来对待学生,他们讲课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和教材大纲,本身缺乏知识氛围来支撑,自然也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客观环境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和冲击
来自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首先,网络具有自由性,信息涵盖量巨大,形形色色各种思想,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这对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和明辨是非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然而很多大学生受到不良影响,从而逐渐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渐行渐远,甚至有些学生会步入犯罪深渊。其次,网络世界有着复杂价值观的同时还具有很丰富的活动内容。比如视频、交友工具、浏览网页以及娱乐游戏等,学生参与其中会生出一种摆脱现实苦恼的轻松感。久而久之,便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变为“宅男”“宅女”。对那些没有成为“宅男”“宅女”的学生而言,网络上丰富的活动,对他们也是一种极大的诱惑。高校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类有趣的东西,这时候再看思想政治知识时,便会觉得枯燥异常,从而对其产生抵触心理,在学习该类知识时,不仅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强烈的逃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