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骧,邹琍琼,林凡
[摘 要] 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专业类别、生源地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学生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偏低;高校学生就业心理与社会支持总体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 键 词] 大学生;就业心理;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220-02
一、引言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难困境的时候,他们的就业心理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他们的就业心理也将深刻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就业情况。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进而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以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从而正视就业现状,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二、研究方法与假设
(一)被试的选取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本科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
(二)研究方法
1.就业心理量表:本文所采用的是我国学者刘春雷2010年所编写的就业心理量表,此量化表产生5个维度方向,分别为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认知和就业压力感,共计37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制。量表总体的一致性效度为0.89,各个维度的α系数在0.67~0.81之间。
2.社会支持量表:采用的是肖水源学者于1986年编制而成的量表,该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的利用度,共计10个项目,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2,各分维度的α系数在0.89~0.94之间。
(三)数据处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整群随机抽样,并剔除不符合规定的无效问卷,对剩余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齐次性检验以及多重比较等科学分析与处理。
(四)研究假设
1.大学生就业心理与专业类别、生源地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性别和年级无关。
2.在社会支持的维度中,客观支持与生源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观支持与家庭经济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偏低,不能为自己的就业之路加分。
4.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则就业心理越积极健康,能够充分提升自身素质,就业能力更为突出,就业压力更低。
三、调查结果
(一)样本分布情况分析
本次测试共选取278名被测试者,均为在校的本科大学生。从性别结构来看,男生有140人,占50.36%,女生138人,占49.64%,男女被试者数量基本持平;从文理专业结构来看,文史类有134人,占48.2%,理工类有144人,占51.8%;年级方面,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分别有46、86、83、63人。此外,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有153人、农村的为125人;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年收入低于三万)的有27人、中等的(家庭年收入在三万至十万)为220人、良好的(家庭年收入在十万以上)为31人。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可以划分成5个维度,分别是就业准备(S1)、就业观念(S2)、就业能力(S3)、就业认知(S4)和就业压力感(S5),为了考察性别、专业、生源地与就业心理各个维度间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将这五个维度作为检验变量,性别、专业、生源地分别作为一个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性别差异之下就业心理的5个维度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p>0.05),即两组方差齐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类别下就业心理五个维度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就业观念和就业压力感两个维度上,方差齐性检验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