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素侠
[摘 要]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群、专业链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论述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点做法。
[关 键 词] 模式创新;基地建设;服装设计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5-0234-02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我校于1989年率先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和经验。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主动面向服装产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放办学,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和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特别是在2014年学习教育厅有关文件基本思路,根据服务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和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该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制订了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先后经过企业、行业专家的评定,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完善后,从2014年新生入学开始,分别在2014级、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学生中全面实施,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体现了系列创新。
一、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主动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适应”和“服务”上做文章。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一个复合性强的专业,企业第一线要求技术人员不仅要有服装设计、制板、制作方面的技能还要具备一定服装生产管理经营的专业知识,针对这一特点,在由校企双方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制订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学科性的束缚和老三段的传统模式,实施 “模块化”教学;减少了必修课,增加了选修课;压缩了理论课,拓展了实践课;淡化了理论教学,突出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二、重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
本着“基本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目的,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通过职业综合能力分解开发课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了“模块化”的理论教学体系,打破了学科性的束缚。例如,服装结构设计课是由《立体裁剪》《服装结构制图》《原型裁剪》整合的;原《服装机械》教材过多讲解的是家用缝纫机的机械原理。由于家用缝纫机已经逐步被淘汰,因此,该科目课程删减了陈旧性、重复性和理论性强的内容,突出了前瞻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强的内容,更连贯、通顺、实用,便于学生学习和应用,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为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我校鼓励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删减了理论性过强和学科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增添了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内容,形成了适应专业改革需要的特色教材体系。
根据岗位和岗位群对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职业能力分解为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基本技能,按课内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综合性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四个层次,在1~4学期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以项目的形式进行专项训练,2017级新生入学后,部里即制定了专业成长计划,月技能项目及相关标准,真正做到节节有项目月月有项目,课时的安排也是相对集中,改变以往的间断式安排实训课的方法,不利于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形成。第五学期根据毕业生就业意向按专业方向进行顶岗生产实习,与学生就业岗位紧密接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达到1:1。强化了实用性,突出了针对性,从而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做的有机结合,校内与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突出以项目为主体的现场教学;注重教学手段改革,突出多媒体教学和现代化教育手段利用;注重质量管理,突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注重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突出过程评价。通过这些措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激励学生开拓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促进教学、生产、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为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教学、生产、科技开发和社會服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专业教学渗透到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参与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财务控制的所有过程。
充分利用基地资源,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从事生产实习时,所在班级分成若干车间,班主任为董事长,专业教师为技术顾问,班长为厂长,教师、学生都具备双重身份,也就是说,在课堂是教师,在基地内是设计师、样板师和管理者;在课堂上是学生,在基地内是生产者和工作人员;在教学中是教研室,在基地内是企业的职能部门。不单只是身份的改变,而且必须履行各自的职责,让学生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参与进来。基地的布局完全模拟企业,学生可以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参与教学实践、生产实习,学生生产的产品是来自工厂的客户,师傅按企业的工艺要求辅导,并根据产量效益对每个工人进行客观的平定。实现“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实训基地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外面的订单源源不断,既为学生解决买原料问题,也促使实训向“盈利型”的创收转变。促进了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和教学、生产、科研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