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玉卓,王芹,张欣,王本玉,赵玉柱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职业教育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探索了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对这些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这对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高职;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2-0056-03
高職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近10余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家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以便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这在事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文件的表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见下表:
从这些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在历次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中“高素质”这一标准始终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不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包含着良好职业道德,又具有一定文化基础、一定职业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等反映受教育者高素质的标准始终不能降低。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是管理的应有之义。
一、理性看待当前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新要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明确要求,其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但在对某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进行的调查问卷中,认为学生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期间还有必要继续进行跟踪管理的辅导员仅占参加访谈辅导员总数的14.8%;认为没必要的占77.8%;认为无所谓和说不清的占7.4%。由此可见,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教育管理的主体发生了改变,只要学生完成实习期间的考核就行了,至于其他如学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问题可由企业来完成的片面认识也普遍存在。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企业期间,企业只是注重日常的实习或见习管理,侧重于岗位技能的规范和培养,对学生思想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往往不加关注,与己无关思想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实,必然会造成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脱节,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疏漏也就在所难免,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就会让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全过程学生教育管理新形式,是当前高职学生管理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管理理念的改变带来的新要求
管理理念的变化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起始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源素质比较低的情况下,管理者大部分精力可能都耗费在处理日常繁琐的事务性管理上,主要任务是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进行安全管理。但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慢慢认识到去职业院校学习一技之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很多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到高职院校学习,一方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变化,作为一线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工作思路上要及时适应这一变化,不仅要抓安全保稳定、抓常规促养成,还要抓干部树形象、抓活动促提高,更要抓大赛上水平、抓社团促发展。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变带来的新要求
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构建贯通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大学教育的立交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今后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各类中职学校,如果对中职毕业的学生和高中毕业的学生采取无差别的混合式培养模式,其所带来的学生管理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如专业学习能力不平衡的问题、学习习惯差异较大等较易引发一些矛盾……这也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一些警示,若一方面及时提醒任课教师注意因材施教,同时注意在新生入学时尽可能考虑到这一因素,将具有相同学习经历的学生编组到一个班级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
面对这一系列的改变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立足实际,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形式,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订单班——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高职院校要使人才培养的规格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就必须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订单班便应运而生。为了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水平,做好订单班的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应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改革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育人的深度融合,其途径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进一步拓宽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渠道,,切实提高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名师出高徒。”“名师”首先是“明白”然后才是“知名”。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从“明白”走向“知名”,就必须深入了解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变化和要求,对此应给管理人员提供深入企业学习的机会,通过选派管理人员到企业进修学习、顶岗锻炼等途径,不断开阔管理人员的视野,转变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人员胜任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和实际能力,让教育管理人员在从事涉及校企合作的各类管理事务的工作中,做到“管理延伸到位、管理方式有效”,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提供重要的能力支撑。
(二)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互动方式,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管理育人的融合度
首先,把学生教育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校企合作育人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避免管理中的脱节和不到位,为确保学生的安全提供重要的管理保障;其次,要特别注意加大对中青年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为学校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补充和储蓄管理人才;最后,注意加强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沟通和联系,随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这是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思想等方面工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