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露,吴国毅,张肖
[摘 要] 首先对大数据下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相关理论及概念内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研究的新颖性及可靠性;其次,在充分梳理与研究传统编研成果及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分析,引用比较分析法对微编研与传统编研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微编研出现的问题,探索构建档案微编研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从而为快速、有效地提高高校档案编研提供新的思路。
[关 键 词] 大数据;档案编研;高校档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2-0059-03
现在“互联网+”兴起,各个领域数据不断向外扩展,各个纬度的数据从点和线渐渐扩展交叉连成了网,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极大地增强,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了大数据。档案作为大数据的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概念属于数据的范畴,所以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它的理念需求等各方面悄然发生了改变。面对这样的形势,对高校信息服务的档案编研工作者来说,高校档案如何利用新平台、新方式開展编研活动,提高档案数据利用率,服务师生、高校、社会,从而促进档案价值实现是我们亟须探索的重要方向。
一、大数据思维和微编研
大数据的特征包括信息量大、多维度、及时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它指的不仅仅是巨大的信息量,更代表了现在思维的一种方式,建立其帮助消除不确定性,根据关联性找到想要答案的思维方式。而在档案海量的数据中开展编研正是在实践这样一种方式。微编研更是其中一种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手段。笔者认为在“微平台”(移动终端)为主要媒介下,直接提供高效精准、有个性化、不同层次功能的“微内容”是微编研的中心思想。它是在整合分析大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定向编研项目,以精细化、个性化方式在微平台上开展编研的一种活动。由于高校档案数据中文化、科研、历史以及学籍个人档案都是对社会利用率很高的一部分,针对这些大数据开展整合分析,确定精细化推送编研内容,可以扩大档案文化的宣传,重塑档案编研的地位和功能。
二、传统档案编研成果及模式分析
传统的高校档案编研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学校、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高校档案编研成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史记类为主
比如《武汉大学校史1893-1993》《武铁运校1956-1996》《武汉交通职业学校年鉴》等,校史、年鉴这样的编研几乎每一类都是随着学校校庆活动的开展编撰。因此,档案编研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的发展。
(二)选择特色项目编纂
这类编研成果在很多高校还没有实现,主要集中在办学年代久、文化底蕴强、专业性强的高校。比如《岁月如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回忆录》《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同济生活六十年》等,这些编研成果具有校园文化宣传功能,同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给师生、社会进行爱国教育。
(三)资料汇编
比如,《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清华大学历任校长演讲精选》等这些资料汇编对学校发展时期的各个阶段管理、办学进行了梳理归纳。还有一部分属于内部查阅汇编,比如各校的新生录取大表汇编、学校工作管理制度汇编等。这些汇编为提升档案服务水平、提高学校内部管理质量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文献和决策信息。
从编研质量来看,每个地区、每个学校发展水平不一样,编研成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编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整体上要高,而在地域上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又比其他地方高校好。但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总的来说,整个高校编研的水平趋向越来越好。
三、微编研与传统编研的区别与联系
大数据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使其从收集开始,到存储处理,再到应用,都与过去的数据有很大的不同,而作为媒介的微平台,就是网络环境中新的信息传播与服务平台,现在随着用户交流习惯的改变,微编研优势不言而喻,与传统编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整体上讲,微编研的方式比传统编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我们从表中看到从服务对象、出版媒介、编研成果都有一些区别,具体表现为服务对象从传统的内部单位和社会到个性化群体、个人的转变,这一现象更加倾向于时代个性化服务,范围也更加广泛,对象更加细化;而传播的媒介从原来的纸质扩大到现在的无线电子设备,这些媒介拓宽了编研传播渠道,提高了档案编研服务功能,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同时以这种方式能挖掘出更多的潜在档案用户群体,而编研成果也由传统的年鉴、校史、汇编指南等延伸出碎片化的档案信息编研内容。这种编研方式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突破了信息传播单向的局限性,及时快速地将档案信息资源为每个用户服务,为档案信息短时间内向最多人传播成为可能;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档案编研的滞后缺陷。凭借微传播的灵活性、广泛的参与性、实时的互动性成为高校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之一,,改变了高校档案编研宣传的方向,快速提高了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率。
四、大数据思维下高校档案微编研存在的问题
微编研的背后是大数据思维的体现,也是适应现在人们生活快节奏的一种方式。而在大数据影响下,整个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正不由自主地朝着手段现代化、编研内容深层次化、编研对象社会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各地档案馆(室)微编研工作已率先迈出了前进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各个省档案局开始出现微信公众号,比如,湖北省档案局的微信公众号“读档”,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定期向读者推荐档案信息,包括湖北省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了解湖北的“百科全书”。还有微信公众号“江苏档案”在界面中就有专门的一栏“微传播”,其中的微编研又包括“悦档”“人物”“档案穿越”“共享记忆”这四大类。这四大类都紧贴时代的气息。相比之下,在高校里的微编研却比较少见,也停留在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