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淑芬 本文字数:2472
[摘 要]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普遍会经历巨大的身体、心理的双重变化,同时还要面对新环境的适应、繁重的课业负担与无形的社会压力等诸多挑战,因此,处于这一时期的中职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剧烈的情绪波动。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可以帮助中职生调节情绪,促进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发展其个性,完善人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论述,以期达到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解决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关 键 词] 团体心理辅导;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96-02
中职学生年龄分布大都在15~18岁之间,是身体与心理快速发育的关键阶段,影响并决定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处于这一时期的中职生普遍会经历身心的巨大变化,同时需要面对来自升学、就业、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引导他们不断认识、感悟和构建自我的心理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在近年来的教学科研实践中,笔者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式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初步摸索出适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作用与价值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咨询”“群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运用专业的团体辅导策略进行的一种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团体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职学校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中职生的信任感与归宿感,并扩大到对学校、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与价值感。
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团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心理辅导形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可在团体成员中营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和谐气氛,以促进个体与个体之间态度与情感的分享。在团体交流过程中通过个体成员之间互相观察、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理解生命的价值,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敏锐地感知他人的需要,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增强关心他人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本校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一)自我发展困扰
一些学生因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定位,要么过于自卑,对未来持消极悲观态度,要么盲目自信,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因能力有限又限制了目标的实现,导致怨天尤人,,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人际交往困难
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学生交际面扩大,有些学生个性比较张扬,自我意识、功利性较强,缺乏大局观念与团队合作精神,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因胆小不敢与老师、同学交往,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三)厌学情绪严重
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方式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对个体的健康观念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中职学生受“唯分数论”的影响,认为自己成绩不好而全盘否认其他方面的优秀品质,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缺乏兴趣,课下不能积极完成作业,养成拖拉的不良习惯。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内外部环境复杂变化的形式下,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
(一)社会层面
我国中职教育起步较晚,办学实力有限,加之用人单位与社会各阶层对高职院校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在这样的社会认知下,加剧了中职生的低认同感,担心将来被用人单位歧视。同时,社会上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冲击着意志较为薄弱的中职生,导致其自私冷漠、信仰缺失。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职生与用人单位期望存在偏差,尽管中职生获得的学习机会在不断增加,但也面臨巨大的就业压力,这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负担,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学校层面
与中学阶段相比,中职生学习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出现了心理“失重”。同时,一些中职生片面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与知识技能,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使其心理障碍无法得到有效排解,甚至越积越多。另外,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制度、就业水平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加之受不良校园文化的影响,一些中职生变得颓废、不思进取,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层面
家庭环境对中职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养成、优秀品质的确立、心理的健康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中职教育推进困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1.溺爱与期望值过高。过分的宠爱与纵容助长了孩子的惰性,使其意志力较差,依赖感增强,不善于思考和学习。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值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
2.自身经验的局限性。一些家长按照传统长辈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不屑一顾,自然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3.家庭结构的变化。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许多家庭的急剧变化,导致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长一方面要努力工作维持生计,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年迈的父辈,导致无暇顾及子女,致使子女缺少家长关怀,身心受到创伤,进而出现人格不健全甚至心理扭曲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