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亚红 本文字数:1968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多方法、多内容、多层次、多模式的系统工程,着力构建有特色、高起点、可操作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引领高职生的心理和谐发展,即构建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立体式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内容、形式、载体等维度上,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发挥,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维度上都有所成长,并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范式。
(一)构建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
1.应用系统理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应运用系统论观点,只有将人的内在需求、人性和个性发展放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对当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运用系统理论,从“零散平面式”向“整合立体式”转换,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即建立一个新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教育的限制,在教育方式上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互联网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当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从“传统单一式”向“现代多样式”转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技术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所以可以把传统和互联网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人本主义的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研究人的积極方面,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肯定学生的主体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一方面,拓展了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丰富了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工具向人性回归;另一方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关心人的精神价值,坚信学生具有正向的自我心理调适和自我向上成长的潜能,这已成为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信念和思想先导。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措施
1.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方面,将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突破传统的心理咨询访谈方式,不断采用新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提供诊断数据,选择治疗方法;另一方面,用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完善这些人本身的发展变化指标来评价学生,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不仅追求丰富的知识以求自我实现,而且处处表现出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更极力创造一种充实美好而丰盈的人生,从而更能完善德性、个性,更能接近并实现现代教育所要关注和追求的目标,适应多元发展变化的社会,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学生。
2.调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信息量大,教育资源整合彻底,互联网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生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拓宽了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3.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巨大而持久的。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首先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整合资源,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路;其次,在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使学生收到的信息更多浮于水面,依赖网络,却又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因此,需要对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满足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师应及时公开教学内容,利用最多元化的科技展示专业知识,使教学内容有新意,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心理健康教师之间要互相交流学习,并积极参与改革的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勇.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0).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Z].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刘超.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4]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