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蕾蕾 本文字数:2590
[摘 要]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6922名大一新生进行样本研究,深入分析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因素作为基础性和根源性因素,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深刻的影响。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有童年寄养经历,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氛围,这些因素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童年寄养和家庭氛围存在交互作用。
[关 键 词] UPI;心理健康;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010-02
一、研究背景
高职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心理问题而发生学生危机事件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讨和研究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家庭因素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例如,家庭的氛围,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部分。例如,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学生,她的母亲一直对该生有强烈的控制欲望,母亲一直控制着该生的思想和行为,并对该生有过多的要求和埋怨。从2014年开始,,浙江省教育厅在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中,对各个学校硬性规定了要搜集学生的家庭因素信息。那么,到底是哪些家庭因素会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每个因素之间有无交互作用?在家庭因素中,是否有哪些可变因素可以弥补不可变因素?本研究花了两年时间,通过大样本深入探讨家庭因素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温州市某职业院校大一新生,2016级大一新生3226人,2017级大一新生3696人,一共6922人,分两年进行,2016级新生在2016年秋季施测,2017级新生在2017年秋季施测。
(二)研究工具
运用UPI进行施测,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直译:大学生人格问卷)的简称。
(三)研究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电脑测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实测的过程尽量做到标准化。
(四)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按照UPI的評分标准,总分大于或高于25分,第25题做肯定选择的属于A类,表明该类学生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总分在20~24分之间,第8、16、26三题中有一题作肯定选择的,属于B类,表明该类学生可能存在一般程度的心理问题;均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属于C类,表明心理处于健康水平。
按照这个标准,2016级学生,筛选出A类学生397人,占总人数的12.3%,B类学生239人,占总人数的7.4%,C类学生2590人,占总人数的80.3%;2017级学生,筛选出A类学生454人,占总人数的12.3%,B类学生260人,占总人数的7.0%,C类学生2982,占总人数的80.7%。从数据上看,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还算良好,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且2016级新生和2017级新生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1.考察家庭因素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情况
分别以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有童年寄养经历,家庭是否贫困,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家庭是否和睦为独立变量作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不管是2016年还是2017年,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有童年寄养经历的得分显著高于无童年寄养经历的得分;2016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经济不贫困学生的得分,2017级学生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高职生在心理健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家庭不和睦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睦学生的总分;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结构完整的总分。
2.家庭因素交互作用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因素中不同变量的相互作用,把家庭因素中随机两个因素为自变量,以量表总分因变量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其他因素之间都不存在交互作用,但是童年寄养和家庭和睦中存在交互作用。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如果有童年寄养经历,家庭和睦与不和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