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薇 本文字数:2463
[摘 要] 从贫困地区中职师资职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分析贫困地区中职师资职前教育的目标,提出“学生从职教来、以职教模式培养、到职教去工作”的培养理念,构建基于专本衔接的“四方共育、德能并进”的培养模型,以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又不同于师范类本科,有别于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模式和途径培养准“双师型”中职专业教师,探索贫困地区中职师资培养的新范式。
[关 键 词] 专本衔接;四方共育;德能并进;中職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198-03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批示,特别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急需培养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影响贫困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问题分析
截止2017年末,全国贫困人口3046万人,52%分布在西部地区。教育承载着成千上万个家庭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的梦想。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虽然在近十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教育之本在于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专任教师量缺不稳、结构失调,文化基础课教师多,专业技术课教师紧缺。技能型人才“进口”渠道不畅,新入职教师大多是学历高、技能低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是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始终存在的三大结构性矛盾。
(一)师资匮乏,中职师资“引不来、留不住、用不上”
贫困地区受地域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相较于其他类型教育更落后,吸引人才难,吸引优秀并安心从教的教师更难,教师的数量和能力都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在贵州省实施的“9+3”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期间,贵州200多所中职学校教师需求人数接近2万人。国家8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大部分都分布在发达地区或中东部地区,毕业生选择在职业院校从教的人数不到30%,选择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就业的人数更少。
(二)教师学历教育阶段培养主体单一,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
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主要有三类来源:第一类是普通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的非师范毕业生,第二类是来自师范院校或者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第三类来自校内基础课教师转型专业课教师。不管是职业技术师范生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其培养主要都是以学校教育教学实施为主体,课程架构以学科体系为主线,企业参与教学过程较少,真实的生产性实践更少,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主体的单一性,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不鲜明,使得培养的学生双师素质欠缺。
(三)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不均衡,从教素养不足
贫困地区中职学校的现有师资有较大数量是从非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边上岗边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没有经过教育教学能力系统培养,教学设计技能、教学研究能力、现代多媒体教学能力等素养不足,专业能力也以学科研究型体系为主,实践性能力培养不够,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不均衡。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针对贫困地区的中职院校,要在师资培养上选择合适的培养对象,注重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均衡培养,尤其关注“专业匠心、教育爱心和从教决心”的培育显得尤其重要。
二、贫困地区中职教师培养新范式的研究与设计
(一)贫困地区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的目标确定
1.实现职业教育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
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教授知识(基础理论知识、职业岗位专业知识),培养专业岗位技能,又要言传身教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关注学生道德、情感、信念的建立。培养兼具“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优秀职业教育师范生,使其成为准“双师型”教师,是实现职业教育师范生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德国职教的“双元制”模式是其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的法宝,在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上也体现了双元性的特征。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受大学基础教育,其中接受职业培训或企业工作实践达到一年,方可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二阶段是进入教育学院进行教学实习训练,通过第二阶段国家考试最终获得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由此可以看到,强化专业实践和教育实习,联合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参与培养,是培养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因此中职教师的培养,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在培养主体上可以构建优质高职院校、地区师范院校联合培养为主,企业、中职学校全面参与的多主体培养模式。充分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均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同步养成。
2.满足贫困地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用人需求
优质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一直以来是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美好期许。为解决这一痛点,应该创新思维,大胆探索新的培养途径。“学生从职教来、以职教模式培养、到职教去工作”的培养理念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瓶颈。这一理念的核心是立足本土,从本地优秀高职毕业生中通过升学考试遴选,利用本地优质教育资源,以职业教育的模式实施专升本的职教师范生教育。相比四年一贯制的本科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升入本科后就业期望值相对较低,多来自本乡本土,对乡村有情感上的认同;同时,专本衔接的学生在高职阶段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有了系统的感知,已经经过至少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对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系统化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掌握,经过系统职业教育师范生培养更能有效达到准“双师型”的培养目标。
(二)贫困地区中职教师培养新范式的逻辑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