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基于“互联网+”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9-03-3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乔艳丽 本文字数:2586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创新性人才将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乃至一国经济发展成败的核心战略资源。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区域经济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产业发展,主动承担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责任,打造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探索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以人才的定位与内涵为依据,提出建立适应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现途径。
  [关
  键
  词] 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76-02
  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区域产业发展,打造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探索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为我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技能型创新人才定义与特征
  关于新型人才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教授提出的: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这一定义对创新人才具备的特质作了全面的概括。然而,随着培养人才主体的多元化,有学者按培养创新型人才主体不同,将创新型人才细分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其中,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
  综上,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定义是:以高职教育为培养主体,培养能够在掌握相应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对生产工艺或某一产品特性(如外观、装配、性能等)提出创造性设想,并通过可行的设计转化为新工艺或新产品,实现提高生产效率或改进产品性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包括:
  (一)思维的活跃性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运用所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知识的开放性 学习主动性强,能够整合多学科内容,发现其中的联系并综合运用。会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从中受到启发,并能举一反三。
  (三)问题的敏感性 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善于发现问题,同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独立思考,遇事能够追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四)高效的行动力 喜欢挑战,想到就做到,动手能力强,凡事有主见同时又具备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和内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除了常规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体系,还要注意创新人才人格的培养。
  (一)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职能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首先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以我校所在地珠海为例,珠海作为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2017年明确提出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高地、产业技术孵化高地、创新人才高地、创业投资高地、知识产权服务高地、质量标准高地。伴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自创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珠海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为更好地服务珠海经济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突出技能为主,重点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
  结合技能型创新人才定义与特征,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能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从事本专业对应行业生产第一线相关工作,具备对生产工艺或某一产品特性(如外观、装配、性能等)提出创造性设想,并通过可行的设计转化为新工艺或新产品,实现提高生产效率或改进产品性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专业人才。
  (二)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定位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对生产工艺或某一产品特性(如外观、装配、性能等)提出创造性设想,并通过可行的设计转化为新工艺或新产品,取得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或产品性能改进的相应创新成果。因此,技能型创新人才更注重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的专业应用知识,强调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与工程实际案例相结合,注重现有成熟工艺、方法与规律的学习。同时,课程体系要为未来创新打下理论基础,但由于人才培养体系中,总课时有限,在注重技能性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必然会削弱理论性较强的原理性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课程资源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学习,利用课后碎片时间,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1.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课程体系,夯实理论基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课程体系,发挥线上课程灵活性、开放性的优势。结合线上线下课程学习,使学生突破学习在时间、空间、方式上的局限。在课程体系中,制定相应的线上与线下学习课时比例,线上学习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提供视频、练习与讨论等相应指导;线下学习,,由教师主导,答疑解惑并引入更深层次的知识与理论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
  我校建设装饰专业已建成校级专业资源库,建设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陈设艺术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原理等8门网络精品在线课程;丰富的线上资源拓展了学习空间与时间界限,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创造了堅实基础。同时,专业教师5门课程参加了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扎实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基础,使线上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