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荣 本文字数:2629
[摘 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学前教育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加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成为目前幼儿园教育中的重点问题之一。针对教师如何培养幼儿同伴间交往能力进行分析。首先简单分析了4~5岁幼儿同伴交往状况,然后进一步探究4~5岁幼儿同伴交往特点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同伴、营造轻松愉悦的交往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等科学幼儿交往能力培养措施。
[关 键 词] 交往能力;交往环境;教育手段;交往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170-02
交往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往能力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人生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但是在学前教育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4~5岁幼儿同伴交往状况
(一)害怕交往
今天,中国的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家庭都是“四带一”“六带一”的生活模式,幼儿在家中备受呵护,隔代人在家中无事不周,甚至很多家长存在过度宠爱的现象,严重抑制了幼儿的自我交往能力。在进入幼儿园后,也有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从而让很多幼儿产生过度依赖的情绪,面对和同伴交往存在着问题:习惯了培养和呵护的幼儿,缺少和同伴交往的机会,不敢主动交往,怯于交往,甚至习惯独自玩耍,难以与同伴交流。
(二)教育弊端
随着教育革新、社会进步,传统以知识为主的教导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现如今,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纵观当前学前教育情况,很多教师依然保留着传统、笼统、模式化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对幼儿的交往、交流极为不利,不仅不利于幼儿思维发展,也会让幼儿养成不会倾听的习惯。4~5岁的孩子更倾向于模仿,教师一言一行均会给幼儿带来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摆在被动的位置,那么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幼儿也会效仿老师,不愿意倾听、不懂得倾听。
(三)家庭问题
除了上述两点问题之外,还有很多幼儿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较为独立、傲慢的性格,从而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从而在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还有一部分孩子性格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其他孩子交流,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1]。
二、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想要科学合理地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就要对4~5岁幼儿同伴交往特点以及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对4~5岁幼儿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动态特点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发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包括四点,分别为幼儿自身特点、同伴交往能力、重要他人影响、交往条件影响。
(一)幼儿自身特点
幼儿自身特点包括:行为、自然属性、气质性格、智能等,比如上文中提及一些性格较为孤僻、情绪激烈的幼儿,在和同伴进行正常交往过程中容易发生矛盾。此外样貌、品质、聪慧性都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特征。
(二)同伴交往能力
如果幼儿具有一个积极的交往态度,并且愿意主动交往,更有利于同伴交往行为的发生,对4~5岁的幼儿,示好是最为直接的交往方式,也最容易被接纳[2]。
(三)“重要他人”影响
对幼儿和同伴交往而言,教师和家长是最重要的他人,在幼儿交往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如果教师对一个幼儿产生一定的负向评价,那么不利于幼儿进行交往活动。而父母之间的情谊以及父母的评价,也会对幼儿和同伴的交往造成影响。
(四)交往条件影响
交往条件包括空间、实践、特殊身份,比如幼儿园座位、幼儿熟悉时间的前后、幼儿交往活动等,根据实际调查可知,座位较近的幼儿关系较好,居住地较近的幼儿关系也更为亲密,在交往条件中,空间条件远大于时间条件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要充分利用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对策,正确引导幼儿和同伴之间进行交往,针对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教师作为幼儿成长阶段的关键人物,必须要对自身的作用引起重视,从而让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得到真正提升,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引导幼儿同伴交往的对策
(一)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同伴
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同伴交往活动中,首先要帮助幼儿充分了解自己的同伴,并且积极培养幼儿对交往的兴趣,让幼儿乐意交往、主动交往。4~5岁的幼儿,对社会和他人都充满了好奇心,但也會存在畏惧的心理,对他们而言,同伴是一种陌生的关系,只有幼儿真正认识了解同伴后,才会在交往活动中,逐渐产生相互交往的兴趣[3]。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是要调动幼儿和同伴主动交往的积极性,这也是促使幼儿成功与同伴交往的关键。比如,幼儿之间经常会因为性格不同而产生矛盾,以某4岁幼儿为例,该名幼儿十分聪明,家庭环境也较为优越,在和其他孩子进行交往的过程中,,经常瞧不起其他孩子,久而久之,其他孩子不愿意和他玩。但是对该名幼儿而言,他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帮助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告诉幼儿,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瞧不起别人是不对的,从此,这个孩子愿意主动夸奖别人,其他幼儿也愿意和他进行交往沟通,幼儿的交往兴趣得到了充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