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

2019-05-08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邢翠 本文字数:2477
  [摘           要]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深入思考。从世界一流高校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宏观角度,分析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探索培养机制创新路径,以期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加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为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效果与质量提供保障,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的综合实力。
  [关    键   词]  “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196-02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简介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简称,2015年国家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的总体目标,这是国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中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的是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国内各大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之下大力拓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利的育才环境和政策支持。那么如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之下完善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全新命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发展性。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培养侧重点
   (一)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由于研究生学业压力大、科研任务重、就业不理想等原因,频频出现研究生情绪不稳定、抑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传统意义的高等教育对研究生培养方向更倾向于学术成就,与国际人才培养指标衡量体系相比,这样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缺少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衡量指标。心理健康指标,才能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在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纳入入学招考评估体系中,纳入研究生培养素质教育考核中,纳入导师立德树人的师德考评体系中,营造全员育人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切实将研究生心理健康培养提到日程上来,否则高校的建设标准与规划方向势必以学术研究为唯一导向,从而降低国际一流高校的育人水准。
   (二)重视研究生专业兴趣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我国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方向指出根本思想和培养目标。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之下,高等院校不能仅仅关注研究生培养数量,应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纳入一流学科建设的宏觀战略中。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基于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若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对本专业所研究的领域没有兴趣喜好,没有学习的热情,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不会产生新观点、新思想和新工艺,学生的培养也仅能停留在单方面获取知识的层面,学术研究成果的量化输出和生产能力难以真正培养出来,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也不利于一流学科的长远发展。精准对接学生专业兴趣已经成为学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在培育研究生过程中应将学生的专业兴趣喜好引入选拔机制中,把学生引导到他最擅长的领域去培养去发展,激发其潜能,发挥其优势,方能取得大成就。教师应重视研究生专业兴趣的趋向性,为一流学科的培育计划奠定基础条件。
   (三)创新研究生培养理念
   在以往高等教育培育研究生的过程中,虽然高度重视育人环境的校园氛围建设,采取了文化引导的精神价值路径,但总体而言,,创新程度有限,很难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学科研究动机与活力。多数情况下是由研究生导师带领学生完成研究项目,学生缺乏独立探讨或分析研究内容的机会。这种传统的教育思维忽略了研究生自身所具备的诸多学术研究创新性或创造力,无法激发和锻炼学生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纵观国际一流高校,都很重视学生自主创造发明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的形式下,尽量发挥所有成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优势,共创良好互动的学术探讨氛围。这种更为积极的、开放的、具有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的学术研究环境将支持我国高校培养更多的一流研究人才,优化“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整体效果。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议
   (一)创新研究生培养理念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之下,高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真正开展创建国际一流高校和国际一流学科的文化建设。这种基于宏观战略思维的改变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深层次挖掘创新性研究领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育人模式。引入国外一流高校的先进理念和运行机制,与本校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对接,形成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全新教育理念与构思,使其扎根本土,取其精华运用到具体的教育环节中,逐渐落地开花,同时高校要为新政策提供支持和保障,确保改革实践取得实效。由于高校特色优势不同,这一过程无法通过单一的教育方法创新而达到一蹴而就的理念升级,所以需将创新性的培养计划列入整体工作计划中,将一流高校与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列入具体的执行方案中,逐步优化完善,在摸索中前进。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