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璐佳 本文字数:2569
[摘 要] 分析在心理学的指导下班級管理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创新以往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包括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为教师更好地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一些借鉴的意义和心得。
[关 键 词] 心理学;班级管理;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234-03
一、心理学概述和班级管理的联系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主要指的是通过研究人类的思维方式、情绪变化、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总结适合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个人适应本身所处的复杂环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心理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而中小学的班级管理工作对象主要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中小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复杂变化、没有规律可循的状态,因此研究其心理发展历程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影响着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这也是研究心理学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心理学与班级管理的联系
中小学的班级管理主要指的是以班主任和学生组织管理者为主体的组成人员根据中小学生自身发展的普遍特点和依托不同班级的管理发展背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班级的日程活动展开的一项全方位的管理活动。中小学的班级管理涉及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班级文化的形成、学生品质的养成、自我规律规范的构建等,因此,班级管理工作又是复杂多样的,势必有更多的管理问题需要解决。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多以“班主任”为权威化的管理,只注重班主任的管理思想的机械表达以及对校纪校规的盲目遵守,导致中小学生丧失对校园的喜爱以及出现极端的逆反心理等不正常心态,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见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保障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保障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而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能够总结出影响其发展的多样化因素,从而针对其产生的问题对症下药。通过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管理的方式入手,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有巨大的帮助效果。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管理
(一)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在心理学指导下的班级氛围应当是积极和谐的,只有在良好健康的班级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才能有效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推动班级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教师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积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1.举办多样化的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基准的集体活动的开展对良好班级氛围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拓展多样化的集体活动,如野外探险、合唱比赛、运动会等多样化项目,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团队意识,学会互帮互助,为高中及以后的学习生涯甚至是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观念,在这个日益竞争的社会中,即使在安静的校园内也暗藏着许多竞争。如学业的竞争、优秀班干部称号的竞争等,因此提前在集体活动中体验这种竞争意识,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多样化性质有所了解,促进内心规范意识和自我进步意识的形成,从而使学生明白班级管理制度存在的价值。(2)多样化的集体活动能够加快学生处理各项事务的协调能力,也能帮助教师总结归纳不同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所反映的行为特性,从而制订不同的管理措施,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面对多样化事务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更好地掌握事务的本质和规律。
2.积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关系。对前者,教师在引导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自身探寻同伴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技巧,对其中产生的障碍及时解决和指导;对后者要积极建立平等、民主、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
3.构建现代化的班级环境空间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已经不能充分展现当下复杂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各种现象,而且现代的中小学生和以往的中小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接触度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只有转变传统教育的贯彻思维理念,积极采取多方面的教育手段才能真正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立足于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日常的生活无不被网络渗透着,顺应时代潮流,中小学的班级也应配备基本的现代化教育网络设备。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负担,而且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潜力,保障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性。中小学生的生理特性决定了他们在此成长时间段内的思维意识发散、急于探索新鲜事物的本质,他们难以将注意力专注于某件具体的事情上。现代多媒体的配置在为学生传输多样化、生动化教育知识的同时,能够帮助班主任等管理者对其生活和学习规律进行掌控,从而达到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心理学指导下的班级管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挖掘和发挥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长,积极关注学生的优秀个人品质,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教师应制订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方案
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都应当和班级共同进步,传统的班级管理只注重对学困生的强制管理,而且手段较为直接,往往不会达到很好的管理效果,因此导致学生对班级产生厌恶抵触逆反心理。而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首先应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制订合理的教育方案,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保障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和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