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一红 本文字数:2650
[摘 要] 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关乎一个国家经济进步与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推进与发展,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而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以促进学生就业机制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也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高职学校中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重视。
[关 键 词] 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6-022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及企业提供高水平专业型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正在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一些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体制以及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人才管理的需求。高职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扩张,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日益繁重。而学生的管理工作则是高职院校需要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结合相关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的职业活动。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及时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管理工作带来了更高的挑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具有较强依赖性,自理能力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协调教育体制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的管理队伍薄弱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和队伍主体都是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忽视了学生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作用。教师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虽有它的优势,但却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改革要求,也导致了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小,单纯的教育和看管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不能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效果。
(三)高职院校缺乏正确的管理认识
部分高职院校还缺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所配置的管理人员也缺乏管理学生的经验。由于高职院校很少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定期考核,直接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教学素质偏低、工作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滞后的根本原因。
二、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
1.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在创新管理理念的过程中,要突出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首先要突显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帮助学生成才成长。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尽力、关心、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高效、快速地学习。
2.突出学生的管理工作地位
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侧重推行以学生处为工作指导中心,以班主任、教师为辅助管理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管理作用,让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管理队伍。
3.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特点科学地选择学生管理人员。操作能力全面、对管理工作富有激情、责任心强以及善于更新观念都要作为学生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高职院校也要结合学生工作开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完善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找准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目的和方向。
4.明确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任务,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基本是以考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开展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力求能够全方位的管理、培育学生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从生活和政治上给予学生关心,没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员提供一个锻炼自身能力的平台,从而使学生管理隊伍的健康发展。
5.制定考评学生素质的机制
根据我国素质教育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侧重建立包含学籍管理制度、学分管理制度以及思想品德考核制度等综合学生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管理人员完成的工作和出现的问题依据完善的评价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全面培养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发挥导师的教育作用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除了要注重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高中院校应大力开展关于道德诚信的教育讲座,根据目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需要,重新规划教育主体内容。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代表的主体教育作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革教学课程内容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方面,学校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知以培养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的,为满足企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制定教育体系框架。高职院校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大量的社会实践课程,科学分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课时,将适用性与针对性突出体现在人才培养策略之中,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接近社会和学生的发展实际,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