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冠瑛 本文字数:2565
[摘 要] 会计专业是中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之一。基于此,从课程内容重复、未实现资源共享两方面,分析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分析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优势;提出运用教师培训教育策略、资源筹备策略以及优化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策略等,促进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学做巡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标的实现。
[关 键 词] 会计专业;中高职教学;学做巡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154-02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会计专业作为中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受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影响。其中,实践教学与会计专业学生对填制收付凭证、开具各类票据等会计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较高。而当前中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衔接状况相对较差。因此,分析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
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教学的衔接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特征。
(一)课程内容重复
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均为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场所。部分中职学生在接受过中职教育后,会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深入学习,以提高其技术水平。这一状况对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内容来看,在会计专业中,这两类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问题。例如,某市两所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重复度超出50%。这一状况充分暴露了当前我国会计专业中高职在课程体系衔接方面的不足。
事实上,造成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原因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可能采用相同的教材[1]。此外,由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教材市场缺乏监管,不同版本(相同课程)的教材在内容方面可能存在交叉、重叠部分,这种状况加大了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不畅的风险。
(二)未实现资源共享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两类不同水平的教育。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理念重视程度的提高,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份文件,号召中高职组建协同教育体系。但从目前我国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衔接状况来看,由于双方所属管理部门不同,且严重缺乏沟通,导致二者的教学体系衔接水平未得到充分提升。由于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均属于教育机构,二者的定位决定着双方难以实现自主沟通及资源共享。而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中高职的资源共享无疑是实现教育体系衔接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促进双方的资源共享,可设置单独的协调机构,负责做好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沟通,以此促进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二、中高职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优势
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中高职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避免教育资源浪费。中职、高职分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等级,如二者在会计专业及其他专业方面的教学体系衔接不当,很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对于从中职院校升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而言,高职院校重复的课程設置会造成其学习时间的浪费。而引入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后,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得到了良好的衔接,此时,课程内容重复现象可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可认为中高职一体化实践教学有助于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2)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基于中高职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模式意味着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符合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内容难度的合理排列有助于改善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2]。因此,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学做巡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学做巡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教师培训教育方面
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衔接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中职、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不足,,会计专业学生的衔接教育体系也将受到一定影响[3]。因此,在构建“学做巡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将中职、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1.针对性地分析教师存在的不足。针对中职、高职院校教师展开培训再教育的目的,利用“学做巡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优势,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使其在企业会计岗位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事实上,“学做巡赛习”实践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其对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为了确保培训再教育的有效性,在正式开展培训之前,应针对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的教师,细化分析其在会计专业教学、会计实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2.实施周期性培训。中高职“学做巡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消耗一段较长时间,因此,可采取周期性培训模式,在教师教学间隙,参照“学做巡赛习”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弥补教师的不足。同时,教师负责向培训人员提供其应用培训内容的反馈,以便后续培训计划的调整。例如,某教师在接受过连续3个月的培训后,其在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而培训人员则根据这一状况,适当缩减“学做巡赛习”培训中关于“做”的比重,以确保教师能力的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