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鋆 本文字数:2513
[摘 要] 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与中职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的有效结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实践能力,在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构建中,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基于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中职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230-02
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学中把单纯的知识点目标向三维目标拓展的设定,是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致力于从单纯预设式向动态生成式的成功转型,是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的单项思维传输向集体思维发展的全方位覆盖的过程。
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不能只局限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最重要的是需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形成教与学的和谐共进,尽可能在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掌握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
一、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和条件
(一)在民主平等中共同发展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是平等存在的关系,同时出现在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在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平等。这个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是信任和倾听的保障。例如,教学鲁迅的作品《药》。结合文本分析华老栓的人物性格,教师可以提出有关造成他悲剧色彩的问题,如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结合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思想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体价值,在耐心的等待中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对作者的情感解读上,不必追求师生在感悟观点上的统一,要尊重和保留学生的独到见解。
(二)在对话合作中共同分享的原则
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大多数成员都能接受的知识基础和教育目标的开放系统。学习文本内容的同时,是对学习目标的确立,为了实现知识基础的学习和教育目标的完成,课堂上的成员要积极参与,在对话协商中完成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过程。在相互交融的思维发展和语言交流中,需要学生对问题的争辩,允许学生之间思想上的冲突。在相互评价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学习中,,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形成个人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结合自己的阅历、文化基础对文本內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促进每一名学生对共同文本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在对话合作中共同分享的原则,要求教师应适当起到问题参与者的示范作用。老师对学习内容的示范,是在与学生分享学习所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给出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方向指导。这样的指导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十分重要,因为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不是没有参与学习探究,而是要在问题的提出上抛砖引玉、问题研讨的过程中要画龙点睛。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中的第八段时,要求学生找出语言运用得精彩的、运用白描的句子,在学生通过朗读仍然无法完成任务时,老师要进行点拨“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俭省又传神”。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和自主探究,归纳作者用语的特点,很快完成任务。体现学习共同体构建分享原则,教师需要拿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一些文化展示,如朗读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像艾青的《给太阳》,或者是《给战斗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朗读,以此感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可以演唱几句抗日歌曲,让学生懂得如何将事物相互联系。启发学生的综合学习思维,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
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来自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时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摒弃按部就班的教学思想,对新的教学理念要加强学习和研究,落实并指导实际教学工作实现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在课堂改革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创设过于神话,追其根由是所谓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却一直被老师的“教”所牵制,老师并没有真正放手,因此,学生“听讲”的角色没有太多的改变。其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从学生如何学、感知文本内容的角度出发,进行设置让其了解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真正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例如在教学曹禺的《雷雨》(节选)一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思考,将思考结果写在学习卡上;接着让学生携带个人学习成果参与小组合作讨论,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或大白纸上;再让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解说、展示,师生共同点评、修正、强化。这样的操作方式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防范学生多元泛滥解读文本的现象,老师要以指导者的角度,进行及时纠正。如在教学鲁迅的《药》一文时,个别学生执意分析“人血是不是药引子”等问题,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及时纠正这个见解的延伸。在掌控学生解读文本方向的基础上,满足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