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雪峰 本文字数:2541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对广告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发展迅速,规模和质量逐年提升。但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可以较好地“机械式”完成已有平面设计任务,却在平面设计行业领域的创新与创造特性方面表现不足,缺乏个人设计因素,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学生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创新与创造的专业特点为根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摒弃教科书所固有的案例教学模式,探索开发学生创意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并通过长期教学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 键 词] 创意思维;平面设计;创新;创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09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四条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当前国内产业结构处于转型时期,人们对平面设计作品需求越来越多,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挑剔,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更应該以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为己任。
优秀平面设计人才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具备吸收、传承、创新和创造能力。目前平面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学方式大多数还是以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作为参考,基本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案例演示、实例制作等教学方式 。导致学生不具备主动发现与创新能力,设计思路僵化,缺乏个人想法与特点。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灌输,不能主动进行探索;有模仿之功,缺乏创造之力。[2]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曾经彷徨,无法解决碰到的难题,通过不断摸索与尝试、失败与再尝试,探索出一套适合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方法,经过分班教学实施结果比对,效果明显,值得继续探索与夯实。
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具备创意思维能力,熟知创意思维能力训练培养途径,与教学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适当的时间节点,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效果。互动方式犹如齿轮机构运转过程,一个轮子的运转,可以让所有轮子运转起来,这也是互动的最终目的。[3]只有学生思维方式改变了,在创意思维上有了突破,才会有教学质量的实质性进展。
一、教材知识点与课时的重新编排设计
例如,《corelDRAW平面设计基础》全书共十章有35个知识点,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可以归编组成15个大知识开展(见下表)。本教材主要以案例对象的教学方式组织,知识点分布太宽广,按照知识点与课时数的比例关系安排教学,占用非常大比重的课时数,无法利用有效的时间开展目标导向性与目标开放性教学相结合研究。
(一)知识点的概括化集约时间
学校对此门课程安排课时数为80个,按照教材原有的35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安排2课时,剩余10课时,其中要预留期中与期末考试课时数,所以时间只是基本够用。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重新编制成15个知识点组后,每个知识点组安排3个课时,需要安排45个课时,空余35个课时,使用剩余课时数可以很灵活地开展创意思维训练。
(二)知识点重组概括利于技能知识系统构建
分散的知识点教学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操作技能,但时间战线偏长,学生容易在各个科目学习当中产生知识混淆,使同专业的各种不同实践技能交叉紊乱,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进行编组后较为系统,有利于保证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结构性的完整,事半功倍。
例如在讲解第10个知识点(见上表),知识点的内容为:结合、修剪、焊接、相交、组织。把所有案例结果提前告知学生,包括所要使用的知识点工具、工具能达到的效果,让学自己去归纳总结各个工具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点,理解“结合、修剪、焊接、相交、组织”的具体含义,而不是分开去处理,学生通过统一比对实操,会很容易接受,这一组技能知识点中5个小知识点,也就很容易被掌握了,相比较5个知识点利用5个案例分开来处理的效果要更好。完成这一阶段教学过程后,教师可以灵活安排,知识技能的运用,让学生运用这5个知识点,绘制出自己当时所想象的图形、文字、图像,学生自己想得到做不出来,教师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强化了实践技能的同时,也恰如其时地给予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
(三)灵活合理安排课时
新的教学方式总是需要时间去磨合,重新编组教学知识点后,就不可能再照本宣科按照教材既定脉络走,需要教师按照自己经验科学合理地安排课时,以目标导向性教学模式教授课本案例的同时,一定要融入目标开放性教学的模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去吸收、去享受。
再以讲解第10个知识点(见上表)为例,知识点操作是简单的,案例的结果也是容易实现的,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在案例的教学上,应该以最短的时间处理(2课时),让学生熟悉了解后,布置新的开放性任务,比如“利用结合、修剪、焊接、相交、组织”制作生活中任意的5种图形(1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预留好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思考和操作的时间,教师及时巡堂反馈指导,保证教学效果。
二、教学结构层级安排
教学结构树形层次安排如图1。图中长方形代表各个环节花费时间的比例关系,树形结构中所有目标都是为技能拓展(创意思维)服务,技能拓展位于树形结构的最顶层。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一阶段教学任务侧重于任务目标的达成,兼顾到技能拓展能力的发展,任务目标与技能拓展要能互相穿插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