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玲 本文字数:2539
[摘 要] 分析目前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中职学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学校层面,要提升办学水平,建设校园文化;改善校园风气,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培育途径,,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层面,要加强师德建设,做好学生表率;弘扬师道精神,关心學生发展;加快制度建设,保障教师权益。学生层面,要明确行为规范,加强互相监督;倡导尊师重教,形成教育合力;强调工匠价值,树立正确观念。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140-02
“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知识又懂技术的创造型劳动大军,加快工匠精神在全社会的示范作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树立精益求精的社会风气。”这是“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早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成为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在当今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能否培育出“大国工匠”,对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职学校长远发展以及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人生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学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缺少教学资源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在当前中职学校设备设施配置中,学生所获得的教学资源大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很多学校无论是实训设备还是活动场地都配置不全,学生获得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导致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无处着手。
2. 校风学风不良
由于生源的原因,中职学校的校风学风存在严重问题。例如,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积极性差,逃课、抄袭作业现象屡屡发生,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缺乏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难以开展。
3.实训实习管理不到位
调查发现,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实习的最终目标,一部分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不符,实习过程中教师缺乏跟岗管理,导致实习过程管理不到位。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工匠精神培育认识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很多教师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职业素养,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教师也存在工匠精神缺失的问题。
2.师道精神缺乏
调查发现,部分中职学校教师缺乏必要的师道精神,传授技能过程中不能倾囊相授,缺乏使命感,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导致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不佳。
3.教师权益缺乏保障
部分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伤害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
(三)学生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学习自觉性差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为中考落榜生,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学习基础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厌学情绪较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缺乏尊师重教的意识
从调查中可见,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有尊师重教的观念,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践行。如,学生对教师的无视,导致教师上课就是在唱“独角戏”,还要花很大的力气管理课堂纪律,这种现状给教师培育工匠精神带来很大的困难。
3.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很多毕业生只能在流水线上做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产生怀疑,造成工作不积极、不敬业,影响了工匠精神培育的质量。
二、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作为“大国工匠”,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培育目标和要求。这既需要学校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校园风气,又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层面
1.提升办学水平,建设校园文化
为了使工匠精神深入学生内心,学校首先要大力提升办学水平,将尽可能多的资源提供给学生。这就要求各中职学校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不断增强学校的硬件实力,在教学设施、实训设备配置、图书馆建设以及文体器材配备各个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学习、掌握技能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其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布局、景点设置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校园的活动场所与竞技场所加大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形成立德树人的良好风气。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
2.改善校园风气,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风对树立工匠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中职学生不尊师重教的现状,各中职学校要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可以邀请成功的校友回校举办讲座,讲述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突出工匠精神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学校还应当加强大国工匠的事迹宣传,例如通过宣传胡双钱、管延安、孟剑锋、张冬伟等人的事迹,让学生懂得只有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拓展人生价值,实现个人的梦想和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