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逄吉玲 唐琳琳 本文字数:2468
[摘 要] 随着前几年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也飞速扩大,部分高职院校得益于体制和区域招生的优势,在经历了初期快速粗放式的发展之后陷入了发展迟滞不前的困境,在调研了大量高职院校发展情况后,从供给侧视阈分析院校在顶层设计、教学过程、课程体系、“产品”输出等领域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并作出对策研究。
[关 键 词] 供给侧改革;中等发展困境;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114-02
自1991、2002、2005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历经长足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经过初期大规模发展后,现在已经进入品牌和内涵建设阶段,“中等发展困境”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中等发展困境”是借鉴经济学“中等收入陷阱”所提出的,它是指一种均衡状态,即在一些促进教育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发挥作用之后,由于此类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持续性,其他制约因素又会将其作用抵消,因而高职院校发展陷入停滞。这意味着,在不同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生产率增长的动力因素到中等发展阶段很可能失效。可见,能否在中等发展阶段成功转换增长动力机制、调整发展结构,是一个高职院校能否跨越“中等发展困境”的关键。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落入“中等发展困境”的高等职业院校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既丧失了地域招生方面的竞争优势,也没有能力同发达高职院校在课程、创新领域展开竞争,无法由依靠体制优势或区域招生类自然禀赋向依靠高教育生产率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变。高职教育的发展应该面向最终需求——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向需求优化自身的教育供给,才能真正跨越“中等发展困境”。本文从高职院校的顶层供给、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供给和教学供给以及“产品”供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高职院校顶层供给
院校提供的是教育,保证教育正常运行的是顶层设计和管理。近两年,产业变革和教育革新非常快,理念、行动不能随之快速应对是目前顶层供给的主要问题。院校存在潜在增长动力,但是,潜在增长不会自动转化为实际增长,要使这一潜在能力变为现实,必须通过改革清除障碍。
(一)顶层主体
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是人,主要负责人的理念和行为会对其负责领域产生相应的影响,笔者从院校教育主体负责人(各级教育负责人,例如院长、系主任等)的任职情况入手进行调研和分析。通过对近5年主要教育负责人的任职情况调研发现,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其学院层次负责人初始任职年龄在50岁左右,两年内更换的负责人学历层次为博士的达到70%以上,发展较快的高职院校其系部(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初始任职年龄在30岁左右,学历层次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从数据可以看出,主体负责人初始任职年龄小,学历层次高意味着富有开创改革精神,富有专业眼界,有助于推动高质量教育供给。
(二)顶层制度体系
好的制度在于执行,从调研数据中发现,学院层次负责人初始任职年龄越小,对学院发展的积极影响越深入,教育教学体系稳定性越好,相应的其系部(二级学院)负责人初始任职年龄小,改革执行力强,可以对产业变革做出快速调整,专业发展顺应性好,整体的制度体系运行良好,教育教学供给质量高也就顺理成章。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供给
(一)专业供给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匠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因此在新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首先应立足当地产业需求,构建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的工科专业新结构。2017年,我国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提出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包括新型、新兴和新生三类专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
1.对传统专业进行转型改造升级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诸如机械制造等传统工科专业已无法满足新经济发展的要求,信息化、智能化是未来全球工业的发展趋势,实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传统工程学科的融合是传统工科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2.对接区域新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新兴专业
近年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計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在内的新产业飞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瞄准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建设新兴专业。
3.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专业
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程度会越来越高,就需要现有不同学科甚至在过去毫无关系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在此基础上产生新技术,形成新专业,进而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复合型的卓越人才以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
此外,高校还应建立有效的专业竞争机制,对建设水平高,吸引力强,社会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加大投入,提高其专业建设水平,反之对个别建设水平低,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专业实行淘汰。
(二)课程体系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