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洋 本文字数:2504
[摘要]对外汉字的教学对象大都是具有完整的认知、分析能力的成年人,對常用汉字部件系统分析得越深,教学效果越好,因为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意识到汉字结构的内在规律,记忆力由此得到提升。基于部件分析提出新的汉字教学实验方式:根据515个基础部件做出“形近部件表”,根据基本汉字结构类型分析部件,做出“部件结构表”,便于留学生学习汉字时找到规律。
[关键词]汉字部件;部件分析;对外汉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16-02
一、引言
对外汉字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公认的比较突出的难点。但自本学科发展以来,对此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李大遂(1998)统计,至1996年底,于经典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汉字教学的论文只占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总数的3.6%。由于对此方面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外汉字教学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高效的方法。部件意识融入对外汉字教学当中,始于张旺熹(1990)对1000个常用部件的分析,此文用数据和结构图证明了部件教学的可行性。
二、相关研究述评
基于汉字部件的对外汉字教学方面的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模式构想类
从汉语本身特点和学习者特点出发,基于部件的对外汉字教学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韩布新和林仲贤(1995)、王宁(1997)、石定果和万业馨(1998)、费锦昌(1998)、李大遂(1998)、万业馨(1999)、万业馨(2001)都是从部件出发,以文字学视野切入,或通过问卷调查,或对汉字特点追根溯源,或从汉字字符部件分工方面阐述,肯定了部件教学的可行性,并构想出一系列的汉字部件教学方法;殷凌燕(2004)从字形、心理学、教学三个方面对部件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梁彦民(2004)从部件形体、部件构意功能、部件的组合样式、部件的布局图式四个方面阐述了汉字部件区别特征对对外汉字教学的意义与启示;严烨(2010)肯定部件教学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并补充了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的原则性内容;于冰(2010)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阐释汉语和拼音文字在人脑的语言功能上的差异,汉语母语者大脑前侧的“布洛卡区”发达,拼音文字母语者后脑的“威尼克区”发达,运用认知心理学成果,提高对部件的认知,可以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韩秀娟(2011)提出应建立并应用“部件数据库”,从而配合研究和教学;周会丽(2013)通过在理论上对部件教学和偏旁教学的比较,总结出部件教学适用于汉字的形体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部件符合短时记忆容量,使学生能对汉字的形体有初步的感知,为汉字读音和意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部分的文献从理论上为部件分析融入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了依据。
(二)数据统计类
这一类的文章是统计《(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或其他材料中的常用字,总结出常用部件的数量结构类型、功能,进而讨论部件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张旺嘉(1990)分析了1000 个高频字的部件分布,得出构字能力强的118个部件在出现次数上约占80%的比例,因此提出汉字部件结构教学的方法;崔永华(1997)重点对《(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的甲级词和甲级字的基础部件进行了分析,从汉字部件的经济性、可称谓性、表义性等,得出表义的部件占68.5%;邢红兵(2005)统计出《(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2905个汉字中,共使用基础部件515个(含成字部件285个),证明汉字部件教学是可行的和高效率的,并提出最有效的办法是将部件教学融入基础字教学之中,以基础字带部件教学;邢红兵(2006)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同等水平下,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日本、韩国学生)常使用的汉字是2899个,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欧美非洲学生)常使用汉字是2895个,两者非常接近。也就是说,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难度对二者而言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差距大;李明(2006)对3500常用字进行部件分析,并根据汉字部件的功能类别,归纳出48个常用全功能部件、28个常用表义部件、61个常用示音部件等,以此为据,对部件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进行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
这类文献为运用部件分析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提供了支持和参考。
(三)实验反馈类
研究基本是以留学生为被试对象,用实验的方法考察部件教学的可行性,并提出改进意见。尤浩杰(2003)通过对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掌握情况的实验得出两个结论:(1)汉字学习者对汉字部件的加工方式主要是序列加工而非平行加工。(2)部件横向结构是学习者最难掌握的一种结构类型。郝美玲和范慧琴(2008)采用延迟抄写的实验范式,以初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部件频率、部件构字数和汉字结构类型对留学生汉字书写的影响;柳燕梅(2009)通过自然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实验,探索了汉字部件策略的训练教学中,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方式对学生策略使用的影响;王骏(2009)以31名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为对象,定量研究了他们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汉语9周后与其汉字习得水平相关的因素,研究发现与学生汉字习得总体上直接相关的因素是部件掌握情况和词汇量;赵晶(2012)通过对7名留学生采用教学与测试的实验,证明部件这一构字单位,其区别于笔画和偏旁,更为适合引入对外汉字教学中去,以提高对外汉字教学的效率。
这部分的实验研究对部件分析融入对外汉字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有效验证,使此方法更具有说服力。
由上文总结可知,有关部件的对外汉字教学方面的文献,数据统计类和实验反馈类的并不多,在前人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展开分析的研究更少。本研究的设计就是基于张旺熹(1990)和邢红兵(2005)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挖掘,用邢先生统计出的515个基础部件,结合张旺熹(1990)归纳的基本汉字结构类型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