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士超 本文字数:2637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是一种动态且有规律的行为,学习过程中涉及影响因素很多。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从学习者的年龄、语言迁移问题,情感因素、输入问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出发,为外语教育教学提供参考,旨在推动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在外语教育实践中的成果转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外语教育;教学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50-02
一、年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信息交流的关键媒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学习外语有助于国际贸易与交流合作、外交和学术研究,外语学习也是我们个体成长的重要需求。由于我国外语教学时间短,且受民族文化和语言大环境的制约,整体师资水平还不够高。在探索外语教育的路上,我们也经历了多年的教育实践应用,国内外专家也一直研究关于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中,存在着较明显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外语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儿童时期的大脑可塑性最强,在语言才能方面呈现差异,能习得自然语言,但容易和母语习惯相互混淆;青少年时期理解语言和文化的能力较强,母语习惯已形成,不会受到太大干扰,长期记忆力增强;成人的学习目的性明确,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理解联想能力较强,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专心学习。但是对外语最适合从何时学起的问题,我们不能从各个年龄的接受程度去简单下结论,语言学习分为语法和语音学习,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外语学习环境对这一问题的影响。在相同的学习条件下,青少年和成人也能在多数方面和孩子一样学到外语,甚至效率要高些。所以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在研究年龄因素对外语获得的影响中,也应该研究外语输入的质和量、第一语言、认知水平、学习动机以及外语学习态度等这些因素对外语语音感知和发音的影响和作用,以期最终确定年龄因素是否是正式教学环境中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二、语言迁移影响
迁移原是一个心理学词语,本文中应用是指第一语言学习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影响,即学习者本身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两种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影响,迁移问题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在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不容忽视回避,也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过程中关注度较高的一个话题。早期的语言迁移问题的探讨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研究人员各持不同的看法,有行为主义观点、普遍语法理论、语言加工理论、对比分析理论等。
语言迁移研究中我们发现,迁移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作用。在我们的思维理解里面,语言学习的负面迁移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多。如汉语语法知识会阻碍英语语法学习,我们的中文表达:我明天要去图书馆。转换为英文:I tomorrow will go to library.这个英语病句和中文表达相比较,我们发现主要是汉英两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时间状语所处的位置,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着较大差别:在汉语中,时间状语一般位于句首或谓语动词前;在英语中,它处在句首或句末。除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一些理论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正面的影响。比如说,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我们利用对比分析理论突出英语和汉语在词汇、句法、篇章结构上的相同点去克服语言迁移问题对学习的影响。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语法学习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部分汉语语法知识可以加速他们对英语语法的理解和掌握,对比汉语和英语的语法,他们之间的许多共性可以促进英语语法学习正迁移。小学生在中文课堂上,教师会给学生造句:早晨爷爷“把”我送到了学校;我早晨上学因为迟到“被”教师批评了等。对这样的表达方式,中国的孩子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把”字句的作用是突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一种主动关系;“被”字句的作用是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表示一种被动关系。英语语法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即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如果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使用主动语态;反之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则用被动语态。如: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是主动语态;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是被動语态。所以汉语语法中的“把”字句、“被”字句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学习英语语法中的主动、被动语态知识。
通过以上迁移影响的正负面的案例分析,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语言的相似之处,有意识地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同时也尽量去减少消除负迁移的一些影响。通过语言对比分析理论指导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值得仔细深究的课题,它会受到制定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开发,具体实践课堂的应用和转化对教学行为会产生很多的影响,必然也会给外语教育教学带来正向的帮助。
三、情感因素影响
人的情感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等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不可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情感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组成,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力求获得某种知识时的情绪意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其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即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习者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外语是要通过学校的外语考试以获得学分,升学也离不开外语成绩,成人学习外语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以谋取较高薪酬的职位等。在校学生的外语教育主要一个情感问题是焦虑,包括课堂焦虑、考试焦虑等。课堂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课堂上担心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落后于他人,担心自己能否跟上进度,能否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考试焦虑是担心自己考不好,害怕父母、教师批评,造成学习者害怕考试,害怕学习这门语言。这一系列的情感问题会使学习者对学习失去信心,逃避学习,所以要想在外语学习中取得成绩,,就要消除或减少语言焦虑,增强学习者的正向学习动机。随着人们对外语教育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外语教育思想的变革,外语教学已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开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把情感因素用作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创造适宜的心理状态和课堂环境气氛,帮助学生消除情感障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的学习潜能,获得语言习得能力,从而提高语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