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凯 司友斌 汤婕 刘小红 储刚 本文字数:2479
[摘 要] 深化环境工程学课程建设改革,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守绿水青山、建美好家园”的基础保障。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概述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剖析安徽农业大学校在该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提出环境工程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导向课程建设改革对策与建议,旨在将该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深化,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环境工程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36-03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失衡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制约农业健康发展的屏障[1]。如何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工程学是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主修的基础课程,其主要研究利用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防治环境污染、保障环境资源以及提高环境质量。目前,传统的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环境类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综合性实践应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深化环境工程学课程建设改革迫在眉睫。
笔者从中国环境污染防治现状和专业人才培养角度,阐述环境工程学课程建设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以安徽農业大学为例,分析环境工程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重点以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的双导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提出环境工程学课程建设的改革方案和意见。
一、环境工程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环境污染防治形势紧迫、专业人才匮乏,亟须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深化环境工程学课程建设体系改革,全面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环境类综合性专业人才,才能解决中国环境污染问题。
(一)中国环境污染防治形势迫切
中国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情况十分严峻[2,3]。近几年,中国多个省市区爆发大规模持续性雾霾天气,其中试点城市出现雾霾天气的次数占全年25%~50%。中国700多条河流的水资源质量堪忧,共有46.5%的河流水质仅达到四类或五类标准,而10.6%的河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劣五类标准),水体彻底丧失使用价值。中国农用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分别高达19.4%、10%、10.4%,且污染逐步蔓延到未利用地,主要污染物包括农药、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
环境污染引发的空气、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举国瞩目[3]。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对农业绿色生产、工业持续发展和人群医疗保健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元。2016年底,国务院颁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中国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行动准则,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刻不容缓。
(二)环境污染防治专业人才短缺
中国环境污染防治综合性专业人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人才储备数量不足、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和实践创新人才匮乏等方面[4]。如何全面扩大环境污染防治人才储备基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多元化实践应用人才战略需求,已经成为中国“守绿水青山、建美好家园”的基础保障。目前,高等院校担负着为环境污染防治培育综合性专业人才、提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但是,由于现今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单一,且多以基础理论知识、工程设计原理和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缺乏环境污染防治综合性思维和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导致环境类人才知识结构偏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向,难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环境污染防治综合性专业人才。
二、环境工程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通过对我校环境工程学专业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调研,发现该门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冗杂、课堂教学手段陈旧、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等主要问题和弊端,致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双导向环境类专业人才。
(一)课程教学内容亟须调整
我校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内容杂,主要包括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等。教学内容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设计和环境生物技术等课程存在交错重复现象,且部分教学内容冷僻晦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旧调重弹、枯燥无味,缺乏自主学习的趣味和积极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理论课时量48,实验课时量30)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地处理好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教与学、专与泛、深与浅”之间的关系,亟须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改革和调整。
(二)课程教学手段创新不足
当前,我校环境工程学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和工程实践教学法的应用尚未普及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利用板书结合PPT课件的常规教学手段,为学生介绍环境工程技术概念、理论及公式推导等基本知识。“板书+PPT”的结合方式仅仅将课本内容单一地转移到PPT课件中,并没有实现抽象的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致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内容沉闷枯燥、缺乏创新性。此外,由于师生互动少,学生在课堂问答环节的参与度较低,无法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改进课程教学手段刻不容缓。